当前位置:首页 > 分子与细胞 学案 整套
B.生物膜在高温时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C.高温使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D.高温使细胞内形成有色物质
9.在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将复原后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植物细胞也不会再吸水了;可当把因失水皱缩的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时,红细胞复原后会因继续吸水而涨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比动物细胞坚韧 B.植物细胞有液泡,红细胞没有 C.植物细胞能对吸水进行调节 D.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红细胞没有
10.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中,与细胞壁分离的是( )
A.细胞核 B.原生质层 C.细胞质 D.液泡膜
11. 当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水分子的运动情况是( ) A.水分子只进不出 B.水分子只出不进
C.单位时间内进入细胞的水分子数多于从细胞中出来的水分子数 D.单位时间内从细胞内出来的水分子数多于进入细胞的水分子数
12. 植物细胞失水时产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13. 活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构成。
14.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____________膜。当_____________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发生分离,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发生分离的细胞,当_____________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慢慢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
15. 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的薄膜。它往往是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这些膜具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选择透过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的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相同的植物对不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都证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便消失,从而说明了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所以可以说,选择透过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4.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目标
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 引入:
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于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当年科学家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探索生物膜结构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19世纪末,欧文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欧文的推论是否正确呢?膜中除含脂质外,还有没有其它成分呢?
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_______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的中的脂质分子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蛋白质在脂双层的什么位置?
(1)20世纪40年代曾有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50世纪,_____________,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清晰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层结构,他提出的生物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把生物膜描述为________的统一结构。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用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将小鼠细胞和人的细胞___________。刚融合时,融合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37下经过40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_______。这一实验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新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物模型,现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模型是1972年__________和_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内容: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_____________。 2、特点
(1)膜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 (2)膜结构的流动性
(3)膜的功能由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脂质、脂质与脂质相互作用实现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_________,叫做_______。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尤其是与___________有密切的关系。
除此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记忆节节清: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72年,桑格和 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尼克森提出:流动 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 镶嵌模型 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镶、嵌、横跨在双分则层上。磷脂分子、蛋白质都可以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流动性。 膜上的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称糖蛋白,用于细胞间识别
习题巩固:
1、下列物质中,容易通过细胞膜的是( )
A、淀粉 B、甘油 C、蛋白质 D、糖类
2、脂类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架 B、细胞膜上有搬运脂类物质的蛋白质 C、细胞膜上有糖蛋白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可以运动 3、细胞膜的结构成分是( )
A、蛋白质和脂肪 B、蛋白质和磷脂 C、葡萄糖和蛋白质 D、磷酸和蛋白质
4、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
A、欧文顿 B、罗伯特森 C、桑格和尼克森 D、施旺和施莱登
用心 爱心 专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