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生态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生态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关键词: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环境、生态文化、 实践研究
一、核心概念及解读
1.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入手,全面优化教育生态,从而构建一种先进、科学、高效、优质的,确保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教育。本课题主要从我校的生态德育体系、生态课堂教学、生态育人环境和生态校园文化等四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2.“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2”既两次检测,复习预习检测和教学效果检测;“4”既导学新课要“四化”,既“文本生活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 “知识系统化”;“1”既“一课一小结”。是我校正在实施研究的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
3. 生态德育:是效仿自然生态的德育教育。它的内涵是:1.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德育教育。2.在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彰显学生个性。3.忠于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的故事和本民族“原汁原味”的德育素材,做到道法自然、崇孝扬善、活动载道、尚德致远。以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的孝思想、善文化为支撑框架和方向,使每个学生自育构建尚德致远的“基因”。生态德育可以解读为生命德育。它摒弃以往假大空的说教千篇一律的模式教育。在生态德育中没有最好的学生,只有在持续的活动中感悟成长的学生,只有在生命的躯体中镶嵌阳光灵魂“基因”的学生,生态德育永远和学生一起在成长的路上。
二、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策略、评价体系等,打造高效课堂。
2. 构建“1.3.3.3”生态德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营造快乐和谐的生态育人环境。
4.培养师生创新意识,促进教学观念、行为的转变及专业成长。 5. 建设以人为本、自能发展的生态校园文化,优化生态教育治校理念。 (二)研究对象
我校全体师生,其中教职工204人;学生1420人;三个年级共34个教学班;住宿生1340人。
(三)研究内容
1. “1.3.3.3”生态德育体系:一个目标,三个重点,三条主线,三个阶段指导,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课后两检测,文本生活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知识系统化的“四化”活动,课后一小结。
3.生态校园文化:党团活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师生共同愿景、积极生发的学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目标。
4.生态育人环境:美丽花园、健康乐园、书香校园、成功学园。
欲经二年研究,总结出相对稳定、接地气、好操作、精准有效、切实可行的指导理论、实操流程、评价机制、管理体系。
三、课题工作进展、执行情况
课题研究工作自申报课题之日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前推进,现在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执行情况如何?现进行一次详细汇报:
(一)提高理论水平:为使研究科学、严谨、有理有据,课题组教师,利用六周时间,集中通过网络、图书、杂志等渠道,搜集国内外有关生态教育方面的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每人记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笔记,写至少两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每周集体学习一次,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或认识,在学习和讨论中提高对生态教育的认识和理论水平。
(二)定方案:多次召开课题小组会议,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科特点、学生实情、生态课堂教学要求、生态德育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详细列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或不足,并列表排序汇总,深入分析产
生问题或不足的根源,经过归纳整理,最终确定了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咨询、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交流学习、校园文化、校园环境设施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具体分组、分工,任务落实到人,制定有负责教师、具体内容、研究时间、研究目标、实施措施等的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三)2-4-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4-1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这几年课堂教学工作中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组的组长为主研人员,教导处主任具体负责,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监管下,开展了如下工作:
1.创立生态教育理念
在深入理论学习和反复实践研讨中,我们逐步创立了生态教育理念: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深信:教育是培育,不是铸造。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蓬勃成长中的生命,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基于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的生态教育就是要让朝气蓬勃的、山花烂漫般的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幸福的生活。就是要给他们好奇的童心增添一付创新的翅膀;把他们好动的天性培养成创造的本领。
校园是花园,不是工厂;学生是花蕾,不是铸件;教师是园丁,不是工人。花蕾需要园丁精心呵护,耐心培育,心血浇灌。鼓励和赞扬是不可或缺的养料,多些鼓励,少点批评,他们就能勇敢地绽放!百花争艳,桃李芬芳是我们最高的理想!
2.倡导教师“做有思想的教育者”
在全校教师会上或学科教研会上,我们反复倡导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育者”,教师的职责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遵循“发现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和能力”这一规律。
做为一名教师要有事前谋划的意识和行为,上好一节课,首先是要谋划一节课。要围绕教师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精心谋划和设计课堂。若仅以教教材,完成教材内容为任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那我们就在做教材的搬运工。
我们教师不编写教材,但我们不是教材的搬运工。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在基于教材,突破教材,超越教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做有思想的教育者。
3.用新课程生态课堂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和生活环境当中学到的东西要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我们引领全校教师达成共识: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背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4.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设计的合理与否是生态教育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认真落实“文本生活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 “知识系统化”要求,实行提前两周分年级组集体备课。
5.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建设的好坏决定着合作的成效、一堂课的成败。对合作小组进行了:
(1)组建小组:班主任定组长,组长、组员互选,适当调整;好、中、差搭配、男女生搭配;规模4-8人为宜,4人最佳。
(2)合理分工: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发言员(明确各自的主要责任)各一名,定期轮换角色。
(3)小组培训: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各环节需要注意什么、有何要求、如何配合等进行了必要的培训。
(4)组长培训:明确组长的角色意识,使命意识;制度建设能力;计划能力;协调能力,特别是解决冲突的能力的培训;教师随时关注,及时指导和帮助。
(5)制度建设:为处理好小组事务,约束行为,解决纷争,各小组商议制定了小组制度,写成书面要求,约束组员,每班定出可操作的制度、表格等,须上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灵活应用,及时修改,学校组织检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