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9号线5标打浦桥车站监测(修改)
管线沉降监测点设置和监测方案,按批准后的方案进行实施。管线监测点暂估为30点。 3.2主要邻近建筑物
对基坑开挖2倍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沉降、倾斜监测。
周边建筑物基本拆除,在施工时重点保护的建筑物有双钱公寓、打浦大楼和瑞金二路、徐家汇路口人行天桥,在施工时对以上两建筑物既人行天桥进行重点保护,监测其沉降及倾斜,其中双钱公寓布设沉降监测点11点,倾斜2点;打浦大楼布设沉降监测点21点,倾斜4点;人行天桥布设沉降监测点5点,立柱倾斜3点。 3.3基坑围护体系
对围护墙体进行墙体变形监测。墙体测斜孔的间距在25m左右。 对围护墙体的墙顶进行位移和沉降监测,测量点设置在墙体测斜孔旁。
对围护的支撑体系进行支撑轴力监测,每一至二开挖段设置一组支撑轴力测量断面。
对支撑立柱进行隆沉监测,每一、二个开挖段设置1~2个立柱隆沉监测点。
按照以上布点原则,本方案设墙体测斜19孔,墙顶沉降、墙顶为移各19点;立柱沉降7点;支撑轴力7组,详见布点示意图。 3.4土体沉降
对围护墙外的土体进行沉降监测。测点设置对应于墙体测斜孔位置的基坑外侧3~5m处,一般在50m左右设置一沉降测量断面,测点间距在5m,设置4~6个点。在其外有重要的管线和需特别保护的建筑物处,也应设置沉降测量断面。图体沉降点暂估为42点 3.5地下水位
对基坑外的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在基坑外设置的地下水位监测孔间距不因大于50m。该方案共布设水位监测9孔,位置见布点示意图。 3.6特殊要求
a)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26m,竖向支撑多达7道,且地处市中心闹市区,施工的风险非常大,对监测工作的要求也非常高,尤其是基坑开挖阶段,需加强对各项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为指导施工及时反馈有效信息。
b)车站与周边地块开发项目地下空间连通道较多,风井及出入口与周边项目结合较多,需积极跟进做好监测。
c)道路下管线众多,离施工区较近。需根据各施工部署做好管线监测保护工作。
d)在承压水降水异常时应密切注意地表水位和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并可根据施工和降水的实际情况增设地下水位监测孔和地面沉降
5
监测点。
4 监测项目与方法 4.1墙体测斜
a)测斜管绑扎长度与钢筋骨架(含H型钢)相当。测斜管的顶、底两端用布料堵塞,盖好管盖。
b)测斜管应绑扎在钢筋骨架迎土面一侧。
c)测斜管内部的一组导槽应与围护墙体水平延伸方向基本垂直。 d)测斜管管口在墙顶处应根据实际情况作保护处理,必要时采取加设钢套管等保护措施。
测量时采用测斜仪,假定墙顶为不动点,逐步叠加测量每1米深度处墙体的水平位移量。每次测量按管口处的墙顶位移值进行修正。
采用的仪器设备:测斜仪。 4.2墙顶沉降、位移
用冲击钻将道钉打入地下连续墙压顶梁顶或在浇筑地下连续墙压顶梁顶混凝土时将钢筋插入,对应墙体测斜孔位置布置。
沉降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通过联测稳定的高程基准点,建立固定的水准线路,计算各监测点的高程。
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视准线法,通过建立稳定的基准线,量测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位移量。也可采用全站仪测量。
采用的仪器设备:精密水准仪,电子全站仪。 4.3支撑轴力
在钢管支撑中布设轴力监测钢弦式传感器(轴力计)的方法:轴力计一般设置在支撑端部的活络头侧,X型外壳钢托架与活络头贴角全部围焊,防止轴力计偏移支撑中心,维持支撑的稳定性;而轴力计与钢围檩贴角围焊,并保持其中心线与钢支撑中心线的方向一致性。
在砼支撑中,采用钢筋应力计进行测量支撑轴力。将钢筋应力计安装在钢筋构架的左右二侧中间的主筋上,与支撑方向平行。
可采用焊接方式安装,焊接长度应大于10倍的钢筋直径。焊接时要求平整、充实。焊接时要用湿麻布片或湿毛巾等包裹钢筋应力计降低温度,以保护传感器不受损坏。
测量采用基康频率计。 4.4立柱隆沉
a)当立柱上方为混凝土支撑时,可用冲击钻在对应立柱正上方的支撑上钻孔,将圆头沉降标志点埋入作为测量标志点。
b)当立柱上方为混凝土支撑或支撑为钢管支撑时(立柱一般为钢格构柱),将直径10mm以上,长度1.5m以下的钢筋焊接在钢立柱顶端,然后将1m左右的钢尺刻度尺绑扎固定在钢筋上,作为测量标志线。
测量方法与墙顶沉降测量相同。
6
4.5坑外地下水位
采用钻孔法埋设。
a)钻机成孔至设计深度后清孔。一般深度在8m~10m左右。 b)水位孔底部以上2m处安放PVC透水管,在其外侧用滤网包好(滤网段一般不短于4m)。然后逐节将水位管插入孔内至设计深度。在透水管的深度范围内回填黄沙,保持良好的透水性,其他段采用回填土或泥球将空隙填实。
c)埋设好后加清水,检验成孔质量是否完好,24小时后可进行水位测试。
d)水位管上下管口用盖子盖好,防止堵塞、地面水进入孔内。 测量仪器:基康水位计。 测量仪器:基康分层沉降仪。 4.6地表沉降监测
采用小螺钻打80~100cm深孔,孔径不宜小于90mm,灌入混凝土后再插入钢筋,钢筋顶端焊接十字圆头测量标志点,作为测量标志。
如无条件打孔,也可将顶部焊有十字圆头测量标志点的钢筋直接打入地表土层内,作为测量标志,但钢筋与硬地面(混凝土、沥青等)不能连接。
测量方法与墙顶沉降测量相同。 4.7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监测
在建筑物外墙边角、立柱等变形敏敢部位布设监测点,一般间距为8~15m,如远离基坑30m以外,测点间距适当放大。
沉降点用冲击钻打洞固定在建筑物上。
对高度>20m的建筑物除采用沉降测量外,还应对建筑物的倾斜变化进行监测。
在建筑物有裂缝或者施工后出现裂缝明显变化,可粘贴石膏饼对其裂缝进行监测。
测量方法与墙顶沉降测量相同。 倾斜测量采用经纬仪测量。 裂缝测量采用读数显微镜测量。 4.9地下管线监测
对各类地下管线的监测点应近可能采用直接监测点对其进行监测,在现场条件受限制的时候也应采用设置模拟监测点对其监测。
a)直接监测点:
刚性管线有条件的地方应埋设包裹点,开挖土体暴露管线,将钢片包裹在管线上并焊接好测量标志,伸出地面,回填土后做好保护井。
柔性管线或无条件做包裹点的管线可将监测点直接布设在地下管线地面标志物如阀门井、通气孔等设备上,代替直接点。
7
b)模拟监测点:
在管线近基坑一侧打孔至其深度以下约30cm,浇入混凝土并插入顶部焊有圆头测量标志点的钢筋,顶部伸至地面,做好保护井。如无条件打孔浇混凝土,需将顶部焊有圆头测量标志点的钢筋打入地下管线地面垂直投影位置上方一定深度,做为间接测量标志点。
埋设也可参照地表沉降点的埋设方式。
管线监测点具体的布设需通过召开管线协调会,征求有关管线主管单位意见后确定。
测量方法与墙顶沉降、位移的测量方法相同。 5 监测点设置汇总
基坑监测点布置情况汇总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项 目 测点数量 测点构成 围护墙测斜孔 19孔 围护墙顶位移 19点 围护墙顶沉降 19点 支撑轴力 坑外水位 立柱沉降 地表沉降 地下管线 建筑物沉降 建筑物倾斜 7组 9孔 7点 42点 30点 37点 9点 安 装 备 注 880米 绑扎与焊接 39只轴力计 焊接 24只应力计 钻 孔 人工开挖埋设 冲击钻钻孔 监测点设置的参照《9号线打浦桥车站监测点布置说明图》。 6 监测频率和警戒建议值
6.1 监测频率
监测工作自始至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监测频率应满足施工工况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监测频率安排见下表,具体可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加密。 基坑等级 施工工况 施工前 基桩施工 围护机构施工 地基加固和降水 开挖0-5m 开挖5-10m 开挖10-15m
一级 二级 至少测量2次作为初始值 3d 7d 1d 2d 3d 7d 1d 2d 1d 1d 1d 1d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