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25
于为区域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平面图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表示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以区域环境地质图9.3.2(2)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为基础,重点表示参与评价(即评价项目)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见附录表A26)图层。
第二层次: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以区域环境地质图9.3.2(2)第四层次为基础,重点表示参与评价(即评价项目)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见附录表A26)类图层。
第三层次: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以区域环境地质图9.3.2(2)第一层次所表示的重大建设工程等图层为基础,重点表示参与评价(即评价项目)的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见附录表A26)图层。
第四层次:评价结果分区。是图面反应的主题内容,即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按等级分区评价结果,即地质环境质量好、较好、较差、差四个等级分区表示。由分区界线、分区等级代号等图层构成。按自然单元进行分区评价的,则以自然单元边界线作分区界线;按网格单元进行分区评价的,则以网格格线作分区界线。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用不同的面状普染色表示。
(3)镶图
用于评价指标体系某些重要指标的补充性、专门性说明,如人口密度图等。
(4)说明表
用于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说明。主要表示分区分级名称、位置与面积、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特征、保护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的建议等。 9.4 报告编制基本要求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最重要成果,也是调查工作质量的全面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综合利用、充分反映调查所取得的成果。阐明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危害,作出正确的评价与预测。结合地方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体现调查工作的环境效益和防灾减灾效益。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附件齐全。成果必须数字化,以便于阅读与使用。具体要求见附件E。
10 野外资料验收与成果审查
10.1 野外资料验收
野外资料验收,按照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执行。野外验收内容包括项目设计执行情况检查和项目质量检查,包括:技术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原始资料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查明程度等。 10.2 成果审查
成果报告及资料审查,按照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审查要求执行。成果资料按照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资料管理办法归档、汇交。
26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附录A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有关标准表
表A1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表
指 标 断裂分级 Ⅰ Ⅱ Ⅲ 强烈全新活动断裂 中等全新活动断裂 微弱全新活动断裂
平均活动 历史地震 震级M M≥7 7> M≥6 M < 6 活 动 性 速率v mm/a 中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全新世活动强烈 中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全新世活动较强烈 全新世有微弱活动 V >1 1≥V≥0.1 V < 0.1 注:①凡在全新世时期(10000a)内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在今后100a内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为全新活动断裂;②全新活动
断裂中,近期(近500a来)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a内,可能发生M≥5级的断裂,称发震断裂。
表A2 冻土(按冻结状态持续时间)分类表
类 型 多年冻土 隔年冻土 季节冻土 持续时间(T) T≥2年 2年>T>1年 T<1年
冻融特征 季节融化 季节冻结 季节冻结 地面温度特征(℃) 年平均地面温度≤0 最低月平均地面温度≤0 最低月平均地面温度≤0 注:①多年冻土,按形成和存在的自然条件不同,可分为高纬度多年冻土和高海拔多年冻土两种类型。高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
北部;高海拔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长白山、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横断山等地。
表A3 冻土冻胀性分类表冻胀率 η%
分类名称 等级代号 冻前天然含水量 W% 地下水位距冻土层底面的距离 S(m) 冻胀量一般很小。岩性为:岩石、冻胀性特征 不冻胀土 Ⅰ η<1 W<14 S<2 砂石土、砂土、粉土含量<15%的卵石土等 弱冻胀土 Ⅱ η<3.5 14≤W<19 Wp+5≤W≤Wp+2 S≤2 冻胀量可能造成基础变形。岩性为:细砂、粉砂 冻胀量很大,季节融化层可达10~20cm。岩性为粉砂等 冻胀土 Ⅲ 3.5<η≤6 S>1.5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强冻胀土 Ⅳ η>6 W>Wp+9 S≤1.5 27
冻胀量应通过实测确定。岩性为沼泽土、淤泥质粘土等 注:① 冻胀率(η%)。为冻土体冻结后高度h1与冻土体冻结前高度h之差和冻结前高度比的百分比;
② Wp—— 塑限含水量(%)。
表A4 冻土融沉性分类表融化下沉系数 A% <1 1~5 5~10
按米计算的 融化下沉总量 cm <3 3~15 15~30 为最好的地基土 为良好的地基土 是一种过度类型,当作为建筑物地基时,需采用专门措施 作基底时,原则上不允许发生融化,宜采用保持冻土的设计原则等 作基底时,不允许发生融化,需进行专门处理 工程适宜性特征 分类名称 等级代号 不融沉土 弱融沉土 融沉土 Ⅰ Ⅱ Ⅲ 强融沉土 强融沉冰 Ⅳ Ⅴ 10~25 >25 30~75 >75 注:① 融化下沉系数(A%)是和土的冻前天然含水量W与塑限含水量Wp之差的有效融化下沉含水量有关,即A=(W-Wp)K。K—
融化下沉常数,其平均值为0.61。
②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评价项目强弱等级(分四级)划分时,表中Ⅳ、Ⅴ级同划为第Ⅳ级。
表A5 黄土湿陷性划分表
非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注:
?s<0.015 ?s>0.015
?zs>0.015 ?zs<0.015 ?s—湿陷系数,?zs—自重湿陷系数。
表A6 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表
湿陷性类型 计算自重湿陷量(cm)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7 Ⅰ(轻微) Ⅱ(中等) — 7<Δzs≤35 Ⅱ(中等) Ⅱ或Ⅲ Ⅲ(严重)
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35 — Ⅲ(严重) Ⅳ(很严重) 总湿陷量(cm) ?s≤30 3060 ② 当?s≥50cm,Δzs≥30cm时,可判为Ⅲ级。
注:① 当30cm
表A7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表
28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级 别 微 度 轻 度 中 度 强 度 极强度 剧 烈 平均侵蚀模数 [t/(km2.a)] <200,500,1000 200,500,1000~2500 2500~5000 5000~8000 8000~15000 >15000 平均流失厚度 (mm/a) 0.15,0.37,0.74 0.15,0.37,0.74~1.9 1.9~3.7 3.7~5.9 5.9~11.1 >11.1
注:① 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
②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当评价项目强弱等级按四级划分时,表中微度与轻度合并为第Ⅰ级,极强度与剧烈合并为第Ⅳ级。
表A8 土地沙漠化程度划分表
名称 沙 漠 化 程 度 风沙活动较弱,地貌基本保持原来形态,局部有风蚀现象,小面积沙化土地多为古沙翻新。 裸沙分布面积<10%,沙层厚度大部分<1m。
植 被 覆 盖 度 潜在沙漠化 原生植被已趋旱化、矮化,但仍占优势,土壤水蚀严重,可生长旱农作物,植被盖度>40%。 轻度沙漠化 风沙活动明显,原生地表已开始被破坏,多风蚀坡、坑、残墩,出现片状、点状沙地和灌丛沙堆。 裸沙分布面积10—30%,积沙厚度一般<1m。 风沙活动频繁,流动沙丘、灌丛、沙堆、固定沙丘与滩地相间分布,丘间和滩地开阔,多为牧场。 裸沙分布面积30—50%,积沙厚度一般仅数米。 原生植被退居次要地位,与沙生植被呈镶嵌分布,土壤粗化,牧草退化,土地适耕性下降,植被盖度20—40%。 中度沙漠化原生植被已衰败,多年生沙生植被较稀疏,牧草矮化,杂草入侵,人工草灌仅见于部分滩地,植被盖度<20%。 重度沙漠化 风沙活动强烈,以流动半流动沙丘、沙地为主,沙丘连绵。风蚀地貌发育。 裸沙分布面积占50%以上,积沙厚度沙漠区10—40m,其它沙区数m。 原生植被已解体。多为一年生沙生植被所代替,植物稀疏低矮,植被盖度<10% 表A9 沙地固定程度分类
沙地类型
特 征 为缺少植物的裸露地面,在不同的下伏基岩上堆积不同厚度的流沙,呈沙纹、新月形沙丘、沙链、沙垅流沙地貌。 在宽浅碟形凹地俗称“海子”,生长有喜湿而抗风性强的植物。流动沙受较密茂植物所阻挡,堆成沙堆,形成半固定状态。 流动沙地 半流动或半固定沙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