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8
无浅;后半部是约心来说的,前半部是约境来说的。境是境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环境,从生活环境当中来说明无住,总而言之一句话,般若 的宗旨就是「无住」两个字;彰是显示,完全表现出来般若 的智慧。底下又分两段,这是第一段,「的示无住以生信」,指示我们无住,从这个地方让我们建立信心。底下小科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只著重大科。前半部信、解,后半部行、证,正宗分前后两部合起来是信解行证四分,这个架势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请看经文: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甚为紧要,不可忽略读过。」这是特别提醒我们,像这样的句子在本经很多,看到佛告须菩提;告是告诉,上对下,老师对学生。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诸位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才得受用。否则的话,他跟须菩提讲的,跟我没有关系,那你就得不到受用,你也就白听了。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他是代表我们来请法的,告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开示。叫著名字,提醒你的注意,底下的话很重要,一定要仔细的谛听。 【诸菩萨,这一句是指发大心之善男女言。】
前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诸菩萨是指他们。权教菩萨要想再提升到法身大士,那就是「摩诃萨」。这一句里面含义就广了,不但是深,很广,这里头显示一个什么意思?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说没有别的,就是无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不断的去做降伏的功夫,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有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要用这个功夫,把它降伏住,那就圆满菩提。它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不仅是表面指各个
不同阶层的菩萨,五十一位菩萨,功夫是一个,一个原理,一个原则。应如是降伏其心。
【发心要发得圆满究竟】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发心不圆、不究竟,你得的果报就很小,如果等到我证得小果,我再发大心,这样次第发心,时间很长也很累,不如一开头就发足,那就很省事。好像你们有不少同修,驾车到这儿来,驾车当然要加油,你那个油加一点点,开一点点再去加一点点,那岂不是自找麻烦吗?为什么不统统加足?一下就开到了,就好比这个意思一样。心要不是发得很大、很圆满,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顿,常常要休息,一停顿、一休息就退步了,不进则退,所以你修行的时间就费很长很长,三大阿僧只劫;发足就快了,一生当中就圆满,那是不能够相比的。
【如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一定要发这样的愿,要发愿作佛;要发愿学佛,学佛是学作佛。这是《金刚经》上,世尊所赞叹的、所选择的教学对象,选这样的人。 【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而实无所化。】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又说成无所成、化无所化?这个说法就是怕你执著,你发个愿,我要成佛,执著在这个佛上,你成不了佛,不能执著。愿要不要发?要发。心可不可以有?不可以有。有愿不能有心,这个事情很难!没有心,愿不就没有了吗?心跟愿是两桩事情、两回事情,要搞清楚。有愿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了,无心才无住。有愿,有愿你又有行,生心了;无住生心,它能生心。所以,
不可以住。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由此可知,学佛也不能学佛那个相,学佛那个相,你不就执著了吗?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又不能执著度众生的相,你要是著了度众生的相,那你就烦恼无边。佛门也有句话说,「好事不如无事」。好事不如无事,那还度什么众生?那就没得度,不度众生了。佛祖句句话都是药!他说这个话,对什么人说的,他这个药是治什么样的病人,那个人害的什么病。我们现在连好事都不愿意做,这叫好事不如无事,那就糟糕,药用错了。我们现在要鼓励人多做好事,《金刚经》上不住相,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劝你做好事。可不能听庞居士的话,好事不如无事,庞居士是治另外一种人,喜欢做好事,著相;著相,生烦恼。所以,他那个话是治什么病的,是对哪一种人说的,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害的是什么病,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法要是不契机,会害死人!诸位要知道,佛法好,不见得!就跟药一样,药很好,不错,真的好吗?你去吃,随便吃吃,保险一吃就死了,不对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机,才能帮助人开悟、证果。法要是不契机,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断掉了,那个过失就重,比杀人的身命重,这断人的法身慧命。
本经的大主意,也可以说最高的指导原则,叫我们不要执著。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生心;实无所成、实无所化是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这个最高的指导原则。 【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称为大菩萨矣。】
这才真正是一个大菩萨,确实这不是赞叹的,为什么?你要真正
能做到这个,心地清净而一无所住,这是真心显露,就是明心见性,又能上成下化,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么?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这是介绍菩萨,介绍菩萨摩诃萨。请翻过来,我们再看下面这一节:
【如念佛法门,本是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因行人发心不大,只知自了。则最上乘法,竟成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并下品亦不够。岂不上负佛恩、下负己灵。此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是学佛不能不开智慧。】
我们道场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江味农居士虽然一生都在研究学习《金刚般若 》,但是他念佛求生净土,他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弥陀,所以他的早晚课是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他在经典的研究,专门在金刚般若 下功夫。念佛这个法门不仅是一些善知识们赞叹,其实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赞叹,你们看《弥陀经》六方佛的赞叹就知道,《无量寿经》十方佛的赞叹,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确确实实是至圆至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快的。这样的说法,就连法相宗开山祖师窥基大师都承认,窥基大师有《阿弥陀经》的注解,叫《通赞疏》,《阿弥陀经通赞疏》是窥基大师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师,他在注解里面,也承认这个法门是最顿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还有哪个法门能比这个更快?找不到了,再没有了。而且这个法门,什么人修行能成功?无论什么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也有圆顿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备的条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