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5 13:38:28

第四单元

《云南的歌会》 1、迤西( ) 蹲踞( ) 酬和( ) 忌讳( ) ....淳朴( ) 糯米( ) 熹微( ) 譬喻( ) ....

2、张 不定 引经 典 悠 自在 龙吟凤 若无 事 呼朋唤 耳动听 避 免灾

3、《云南的歌会》作者是 ,中国 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 ,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出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充满地方色彩。

1、作者简介:沈从文,字崇文,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3、课文结构: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 (人) 即物起兴

云南的歌会 山路慢歌———赶马女孩 歌唱生活 (环境) 自由歌唱 赞美人生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 (场面) 老幼咸集 4、写作特色:

(1)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对在对歌中取胜的年轻妇女的描写,作者先写自己亲见的那位年轻妇女得胜后的神气,通过细节描写对这位妇女进行细致的勾画。这个人物的描写与上下文的介绍璧合,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场面。 (2)场面描写,手法各异

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第一部分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第二部分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第三部分作者写赶马女孩的歌唱;第四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厚的文化底蕴。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5、小结:本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族演唱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和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 练习: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的问题。 1、“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

2、“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3、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4、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

5、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端午的鸭蛋》

1、腌蛋( ) 苋菜( ) 门楣( ) 络子( ) 门槛( ) 大襟( ) 蛋壳( ) 籍贯( ) 2、(1)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 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 A、轻轻 B、淡淡 C、少少) (2)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 是不行的。 ( A、大概 B、也许 C、肯定)

(3)不过高邮的咸鸭蛋, 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 A、也许 B、大概 C、确实)

1、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大淖纪事》,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与中秋节、元宵节合称“三节”,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很为人们重视和喜爱。端午节的风俗也是代代相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节日。 3、课文结构: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端午风俗 剪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叙述 放黄烟、写一笔虎、吃十二红 风俗 名声久远

端午的鸭蛋 家乡鸭蛋 质细油多 热爱家乡 民俗 挂鸭蛋络 文化 端午鸭蛋 蛋壳装萤 怀想童年 囊萤映雪 4、写作特色:

(1)结构清晰的布局

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风俗——挂“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整齐。

(2)铺垫、映衬的方法

文章的主体是写端午的鸭蛋,而在写此之前,先用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其他民俗来烘托映衬,使端午的鸭蛋具有淳厚的乡土气息。文中还用人们对高邮籍的人“肃然起敬”来突出高邮鸭蛋远远闻名,用苏北名菜——朱砂豆腐和北京的咸鸭蛋来衬托高邮的鸭蛋。 练习:

阅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袁枚是 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在说明:

5、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吆喝》 1、招徕( ) 小钹( ) 隔阂( ) 铁铉( ) ....吹嘘( ) 秫秸( ) 饽饽( ) 囿于( ) ....2、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2)卖青菜和卖花儿的,??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3)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4)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1、作者简介:萧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作家萧乾就是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中发掘出了艺术美。 3、课文结构:

引题:器乐→声乐

从早到晚:早、白天、晚

吆喝 种类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关注民俗文化 (口头广告) 特点:声调变化多端、合辙押韵 4、写作特色:

(1)语言朴实,生动幽默

本文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介绍北京的吆喝声。作者的写作过程和吆喝声多以短句为主,读起来干脆利落,体现了北京话的特色。其次是儿化音在文中比比皆是,如“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小玩艺儿”??此外,京腔中那种调侃、幽默、轻松的味道也随处可见。 (2)过渡自然,结构严密

本文的结构严谨周密、条理清晰,行文时时过渡自然。过渡就是文章的层次和层次之间,相互承接的结构方法,它是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需要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相连,让读者的思路能够顺利地由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阻隔脱节。过渡是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重要环节。本文内容比较庞杂,但由于成功地运用了过渡,所以写得有条有理、思路清晰。 练习:

阅读课文的第10、11自然段,回答下列的问题。

1、选文第一段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叫卖声的?都写了哪些叫卖声?

2、第一段中的“热闹”本来是形容场面、景象等,用在这里是否恰当?

3、找出选文的中心句。

第一段: 第二段: 4、说说作者对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春酒》

1、作者简介:琦君,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代表作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2、课文结构:

过新年 农历新年的风俗与禁忌

春 喝春酒 作为代表的“我”去喝春酒——风俗之美 怀念童年 酒 吃会酒 乡亲之间互置“会酒”的融洽——人情之美 思念家乡 学做酒 多年之后“如法炮制”“八宝酒”——家乡之美 3、主题归纳:这篇散文通过对“春酒”“会酒”等风俗的深情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也表达了游子殷殷的思乡之情。 4、写作特色:

(1)构思精巧,形散神聚

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琦君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 (2)人物鲜明,形神毕肖

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琦君笔

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 (3)语言生动,字字珠玑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琦君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俗世奇人》

1、作者简介:冯骥才,当代作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 2、题目解说:“俗世”是指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3、课文结构:

手艺道上捏泥人

泥人张 咸丰年间两地常 绝艺捏泥人 明山偶遇海张五

俗世奇人 斗志斗艺传奇事 技艺高超 兄弟合伙生意火

好嘴杨巴 中堂大人怒摔汤 绝活嘴儿巧 巧嘴滑舌解危难 杨巴茶汤名远扬 4、主题归纳:这两篇短文以地道的“津腔”“津味”介绍了旧天津两位民间奇人以及技艺,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也反映了旧天津码头人才济济、龙蛇混杂的市井风俗。 5、写作特色:

(1)叙事一波三折,以小见大

这两篇短文都是以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逸事必然很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从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事、大智慧。 (2)语言本色朴素,活泼幽默 本文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在语言运用方面极具造型能力,作者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白描、动作描写等方法使语言极富表现力。此外,作者在语言和内容的设计上都很幽默,使文章读起来的活泼风趣。 斟酒( ) 两颊( ) 门槛( ) 过瘾( ) ....酬谢( ) 煨炖( ) 挑剔( ) 家醅( ) ....打怵( ) 撂开( ) 阔绰( ) 抠挖( ) ....秫米( ) 一撮( ) 硌牙( ) 擀面( ) ....大 大样 冲直撞 大名 左右 源 孤 寡闻 痛改前

搜索更多关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云南的歌会》 1、迤西( ) 蹲踞( ) 酬和( ) 忌讳( ) ....淳朴( ) 糯米( ) 熹微( ) 譬喻( ) ....2、张 不定 引经 典 悠 自在 龙吟凤 若无 事 呼朋唤 耳动听 避 免灾 3、《云南的歌会》作者是 ,中国 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 ,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出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充满地方色彩。 1、作者简介:沈从文,字崇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