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扬,才是问句语气。因此,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指导主要靠具体的感受,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模仿;也可以采用请区别较大的两位学生来读,学生虽然说不清原因,但在具体的对比中还是能感受到哪一位读得更好, 然后去模仿着读。
2、在理解基础上练朗读
下面以《端午粽》的长句子为例,说说如何让学生理解句意,练习朗读。如《端午粽》中对长句子的朗读指导是教学的难点。第二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学生读起来有困难。于是我问:?这个句子告诉我们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孩子们很快找到了?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我让学生把这些短语在书上画下来,反复读这几个短语。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发现句子是由外及里写了粽子的样子。于是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词,根据理解画出朗读节奏?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样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就容易多了。。
再说字词句运用方面?教学生积累语言。关于语言的积累, 特别是学习积累词语,教学时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名称来揭示构词方式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它表达的作用,体会这样表达好在哪里。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不是非要到中高年级才可以涉及,低年级也可以适当地在语境中渗透。比如,上册《小小的船》一课的课后题,(展示课件)?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
17
儿、星星——闪闪的星星、 天——蓝蓝的天、?,在比较中读,再让学生说说看到的船、月儿、星星、天是怎样的。让学生感受到加上?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这样的词, 写出了事物的形态、颜色等,表达更具体了。
又如?碧绿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的棉花——雪白雪白的棉花?,可以让学生读前一个,教师读后一个,让学生感受这样的表达显得更?绿?更?白?更美, 在比较中孩子们体会程度更深了; 再如?安安静静?一类词,不能只是让学生了解这是?AABB? 式,而是要通过语境中的对比读让学生感受它的作用。?同学们安静地在教室里做作业。——同学们安安静静地在教室里做作业。?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安安静静?比?安静?更静,也更有艺术魅力。这样把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相结合,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第三方面说说阅读方法?教学生学习阅读。《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针对阅读提出: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部编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比如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那么,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呢?
1、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圈圈画画,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自阅读之初就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例如:《青蛙写诗》中要求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
18
《项链》中要求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中要求说一说?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它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中要求说一说?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从圈词到画句,引导学生通过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来促进阅读理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初步掌握阅读方法。
下册教材继续巩固并落实阅读能力的训练,并且难度逐次提升。例如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我们结合题目,在初读的基础上,提取简单信息。?挖井人是谁?谁不忘挖井人??
再在深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提取暗含的信息。?为什么吃水不忘挖井人??让孩子从全文去寻找答案,一下就把文章的主线拎起来了。由此体会毛主席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的品质;同时把暗含的信息提取出来。不忘挖井人是一种感恩,百姓们现在已经喝上自来水或纯净水,可是这口井为什么依然屹立在那里,说明百姓把毛主席对他们的关怀时刻记在心里,永远?饮水思源?。
《夜色》是一首儿童诗,这首儿童诗在每一小节的最后都用了省略号。运用省略号,不仅使诗歌语言显得凝练,而且还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两个省略号设计提问:
?可我一看窗外就乱跳……?,我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在夜晚我还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请你学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
19
设计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发挥联想填补空白,欣然走进儿童诗的意境,走进富有创造性的对话空间。
(相比上册教材问题难度明显提升)
下册教材最后一课《小猴子下山》的课后题中要求?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综合整篇课文信息然后做出推断。
我们可以在学生读熟课文后这样进行:(1)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带着问题?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用圈圈画画的方法寻找并提取文中较为明显的信息。(2)再根据图文对应结构反复的特点,借助表格整理提取的信息,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 (3)然后结合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式,学习讲故事。 (4)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最后总结推断结论。 可见,教材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难度是有序递增的。因此,我们教师对教材要求一定要明确,做到心中有数。
2. 借助图画阅读课文—— 猜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认识生字,如: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上下文语境,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进行猜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能够借助图画对文中信息进行简单推断的能力。
下面以《咕咚》一课为例说说连环画类课文的教学。主要分几个步骤来进行。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