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堂气氛的创设与优化
课堂气氛的创设与优化
泸西一中 王永福
课堂气氛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
摘要:课堂气氛所涉及的因素是很多的,既有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有物的因素(教室环境),又有心理因素(情境)等,可以说,课堂气氛是上述各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课堂气氛,创设,优化
课堂气氛,又称课堂心理气氛,是指班级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和情绪波动以及课堂秩序等,反映了学生对情境的反应和投入学习的程度。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维持、定向的作用。创设并优化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活动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一、确立正确的教师行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行为对课堂教学气氛的形造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民主的教学作风。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对教师教学作风的研究表明,教师有三种典型的教学作风,它们深刻地影
1
响着课堂气氛。①专制作风,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绝对权威,控制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没有自由,只能屈从于教师; ②民主作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重视集体的作用,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用民主的方式讨论问题,教学气氛和谐、积极、友好;③放任作风, 教学无计划性,对学生没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不对学生加以管理,也不给予指导,放任自由。可见,教师的民主作风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2、进行角色转换。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承担着知识传授者、主考官等角色,学生是知识的的接受者和考试者,教师把学生看成是随主观意愿任意涂上图案、雕琢或注入某种东西的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气氛往往是防御的或负偏型的,学生为了自己不被教师批评或惩罚,在课堂上保官倾向严重,因而难以表现出极大的情绪、情感,课堂气氛无法活跃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局在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迫切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而教师代之而起的是协调人角色,也就是说教师要使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寻求机会的“向导”和“组织者”,成为深刻地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这样,学生就能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异常。当今,盛行欧美
2
的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注重协调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气氛都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好。现行的新课堂理念及新课课程改革要求也正是这一角色转换的体现。
3、建立积极的情感与威信。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主考官的角色转向协调人的角色,大大增强了教师本身的情感、成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识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说:“作为一个教师,教学时总不能板着面孔进课堂。板着面孔进课堂,一进去就跟学生拉了一个很大的距离,学生一看到你就望而生畏,感情上就有了距离。教师上课应和颜悦色,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教师的情感正是通过“和颜悦色”、“横眉瞪眼”等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这为非语言传递的方式表露出来的。因此,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是产生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
保加利亚心理家洛扎诺夫认为,教师的威信是获得学生尊敬而产生信任感的对象,能使学生产生的心理上的吸引力,乐于受教,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学生尊敬与喜爱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而当学生畏惧或厌恢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3
情绪就会相当低落。因此,教师的威信、威望、声誉等是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二、学会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精神面貌及努力程度。课堂上除了教师的高度投入外,还需要学生以主人翁 的姿态去与教学活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凝会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激励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以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假使学生课堂上神情冷漠,无精打采,心不在焉,一问三不知,教师的情绪就会受影响,产生挫折感,这时良好气氛的形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颇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就会迷惑不解,想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也只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 生就会感到厌倦,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人都提出了“要以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学习”的主张。
三、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