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1《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师:课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不可估量? 生;两个。
师:(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当打开课文,一跳入你眼帘的就是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悲痛、愤怒、伤心……)
是啊,那就来读一读这个开头,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其实不可估量的还有你们的心情啊(板书:在两个不可估量后面又加一个“不可估量”)。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读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略)
师;这篇文章,最后四个字,就是“化为灰烬”(板书)。请大家说说,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
师;是啊,这……一切都化为灰烬,你又有什么感触呢?(连着板书两个化为灰烬)。让我们读读文章最后一段。 黑板上出现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不知道各位老师在看到这板书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王老师开始板书前面两个不可估量的时候,我纳闷为什么要连写两个——这不是重复么?但是当王老师将上述板书全部写出来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惊了——触目惊心啊!这么了不起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
然后,王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谈谈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别从建筑宏伟与文物珍贵的角度谈了圆明园举世闻名的原因。
纵观这个整体感知的教学板块,我以为王老师处理得比较奥妙。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先谈第一段,接着谈结尾段,然后谈中间,牵引的痕迹比较浓。事实上,我以为此处正是发挥教师引领的妙笔。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提到,一旦放开来让学生谈,他们很可能陷于对圆明园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这辉煌背后的耻辱。而王老师这样做,正是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这样一处理,整个课堂情感氛围就营造得比较成功,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深情追忆,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紧接着王老师抓课文第三段,很巧妙地带着学生去“追忆辉
煌”。妙在何处?其一,问题精妙。王老师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三段,其余孩子找找,作者写圆明园连着用了几个“有”字?找到后让学生用一口气说七个“有”;接着王老师又问,要写尽圆明园,得需要几个有啊?学生说无数个有,然后王老师请学生在课文里找依据,说说为什么需要无数个有?学生从“饱览”、“幻想”、“古人诗句”“……”等地方找出了七条理由。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让一个学生读课文,把同学们带进宏伟的圆明园中去。几个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王老师配上课件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课文“漫步园内……”,有了课件和王老师的范读,学生马上很投入地读了起来。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第二浓淡适宜。叶圣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今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因此王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读漫步园内”这几个句子则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才能。这种有学有教、有淡有浓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四、拓展阅读,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
师: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关于圆明园,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提问,主要内容是对强盗的质疑,对清政府的质疑,关于圆明园的其他一些问题5-6个)
师:王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这是我在网上下载并整理的,能解决大家的部分问题。 生(读课外材料)
以下为师生就一些让人震撼的数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圆明园生肖塑像的铜首,拍卖价将近一亿人民币。比如圆明园是世界上化时最长的园林——151年。等等。 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神情激动。
这个板块,王老师也处理得甚为巧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五、观看录象,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师: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