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1《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生: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师: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美得心醉 毁得心碎
——听王崧舟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随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话,在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这课书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比较难以协调的。一般的教师可能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大致会有这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但是,这样一来,有什么样的弊端呢?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以欣赏的眼光去读圆明园,去感受圆明园的美,而浑然忘记了国耻,忘记了“曾经的心痛”。虽然文字的魅力体悟了,圆明园的辉煌再现了,但是蕴藏于文字背后的深沉的爱与恨被割裂了,透过圆明园辉煌背后的沧桑被湮灭了,这样的教学,让人感受“课堂中不能承受之轻”。其实,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于痛的边缘”。对于这样的课文,与其让我们的学生陶醉在曾经的辉煌里,不如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总之,《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更应该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
曾经看过好多老师的设计,试图在他们的课堂上看出将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依然没有看到这样很成功的突破。
但是,就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新生代教师教学观摩上,终于,从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里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下面,就让我把课的过程大致记录下来。因为课太精彩,也来不及记全,只能根据简单的记录和自己的回忆整理。请王老师和各位谅解。
一、平淡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王老师的很多课都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小珊迪》的故事导入,《只有一个地球》的年度人物评选导入,《长城》中的外国元首的题词导入,都给人先声夺人的震撼。但是这一次,他做得很平淡,平淡得以至于仿佛不值得记录。
师:(深情地)同学们,请拿出你写字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的毁灭》。(边写边说)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就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这两两个强盗毁灭了。(板书:的毁灭。)请大家来读课题。再读课题。 此时,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神情都非常严肃。此刻,我们分明感到,老师和学生都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作了预习)但是王老师没有说,学生也没有说。他们,把心里的话儿蓄在自己的心里,藏在最深最深处。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整体感悟——奠定正确的情感基调。 接着,王老师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第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是我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