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实践教案2 - 图文
而且是以强烈的抒情性为基点的。舞蹈艺术家所塑造的舞蹈形象,都是生活中典型人物感情的高度集中和升华,是用动态的诗的语言揭示人的内心的真、善、美。如《再见吧,妈妈》中的战士形象,引发人们对崇高情操的理解和追求;舞剧《天鹅湖》中的舞蹈形象,令人在诗情画意中领会那纯真的善和美。舞蹈强烈抒情这一基本特性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深远的疆域。 人们提到抒情,往往理解为柔慢、缠绵的感情属性。从舞蹈的形式感来讲,也认为只有节奏缓慢,动作柔软才算是抒情。事实上抒情二字的含义是广泛的。《荷花舞》、《孔雀舞》、《水》、《天鹅之死》等舞蹈是抒情的;但是粗犷健壮的《安塞腰鼓》、《黄河魂》、《大刀进行曲》、《再见吧,妈妈》等舞蹈,也同样尽情抒发了内心的豪情。所以对以抒情见长的舞蹈艺术而言,抒情是广义的泛指。舞蹈艺术如果离开了对强烈内心感情的抒发,就会导致生活的外在模拟。无数经验证明:没有强烈抒情性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必然缺乏诗情画意,必然削弱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 强烈的抒情性对舞蹈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虚拟、象征性 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的又一不同之处是虚拟和象征性。 从包容着我国汉族古典舞蹈的戏曲来说,它的舞蹈动作如骑马、划船、坐轿、刺绣、扬鞭等等,都是虚拟和象征性的。事实上,舞蹈中的马、船、轿、针等等都是虚拟的,只是用一根马鞭、一支船桨等来作象征性的示意,但这种假设性的舞蹈动作却被观众承认和接受。在环境的表现上,既无山的模型,又无河的布景,但是双手示意攀登,向高抬腿示意爬山,却使人们相信这是在上山;观众确信一连串的大跳、旋转和翻滚动作是在表现战斗,深信这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舞蹈《丰收歌》以黄色纱绸的舞动,象征着稻浪翻滚;《金山战鼓》的梁红玉在击鼓作战时,时而跃上鼓面,时而绕鼓旋转,酣战中竟然在鼓上连续翻腾。这在实际战斗中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人们并没有对这种虚拟、象征的特点提出怀疑,更不会有人认为有失历史名将的身分和气度。相反,人们被这些舞蹈动作所激动,从中理会到战斗的激烈和巾帼英雄的英武气概。舞蹈《无声的歌》用张志新领口上的一朵红花象征着她的喉管已被切断,人们不仅能够理解,而且产生了许多联想。生活中的孔雀,并没有呈现过逐个肢节的拧动和舒畅,但在舞蹈《雀之灵》中,却以这种特色来象征和体现出净化的心灵和高尚纯真的情操。 由江菁女士来华演出的现代舞《听妈妈讲故事》中,舞蹈中既没有妈妈出现,也没有别的演员。但从动作中,令人感受到母亲在为女儿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一些地面的坐、卧等形体姿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儿被故事所感动的心理活动。近年来,我国舞蹈艺术家以新的观念为指导,充分利用舞蹈本体规律和特性,创作出一些表现宏大的哲理思想主题的舞蹈,如《绳波》、《希望》、《命运》、《黄河颂》等,都发挥了舞蹈的虚拟、象征性的特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绳子的各种图形变化象征男女之间爱情的滋生、发展和破裂。在人体流动的线条、舞姿和造型中我们看到了虚拟的黄河,并联想到中国人民的灾难经历以及今日的崛起和腾飞。 舞蹈艺术的虚拟、象征性是以生活为基础,依据舞蹈的特有长处来形象地、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它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极其宽广的表现途径。人们透过虚拟、象征的舞蹈形象产生联想,从美的艺术享受中获得心灵上的感应和净化。因此说,虚拟、象征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5.造型性 舞蹈动作不是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模拟,而是遵循舞蹈艺术的规律进行提炼、加工和美化的舞蹈语言的基本单元。由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组合——舞蹈语言在人们的眼前瞬间即逝,如果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就不可能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功能。舞蹈的造型性就是让舞蹈动作在连续流动的过程中给人以明晰的美的感受,并且在片刻的停顿和静止时呈现出舞蹈内在的含义和韵味。 造型性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有序,二者皆美。它能充分展现人体线条和动作的美,集中反映内在的神情。在舞蹈的造型中可以显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征。一个个柔美清晰的舞姿,给人以高雅、幽静之感;一个个粗犷健壮的动作,给人以刚强英武的印象。这有如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对方听清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使说话人的真正意思得以正确传达。 凡优秀的舞蹈作品,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舞蹈组合,以及动作和动作、组合与组合之间,都十分干净、明确,有起有伏,有动有静。如果舞蹈动作缺乏造型性,势必形成一连串模糊的、令人不易看清的动态,这就破坏了美感,更谈不上抒情性和节奏感了。我国的古典和民间舞蹈都十分重视造型性。无论是舞动长绸、手绢、扇子,还是表现抽象的思想情绪,都在动作的连续流动之中体现出造型性的特点,在片刻停顿静止之时发挥造型性的艺术表现力。外国的芭蕾舞也同样重视和体现舞蹈的造型性。无论是缓慢、快速动作的组合,还是大跳、旋转,无不造型清晰,在流动和静止时呈现出丰富的感情色彩。 舞蹈的造型性能更好地表达出它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增强舞蹈动作的美感。 综上所述,动态性、律动性、强烈抒情性、虚拟、象征性和造型性等基本特性,构成了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从而发挥其特有的艺术功能。 二)、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舞蹈动作、姿势、表情;舞蹈节奏;舞蹈构图、造型;舞蹈服饰、道具。) 舞蹈以人体的躯干和四肢作工具,通过头、眼、颈、手、腕、肘、臂、肩、身、胯、膝、足等部位的协调活动,构成具有节奏感的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活动,反映社会生活。而表演性的舞蹈艺术则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组合、造型、手势、表情、构图、哑剧等表现手段,塑造典型化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完整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一)、舞蹈动作、姿势、表情 1、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实践,最早的原始舞蹈动作,大部分是模拟生活的外在形态,通过对飞禽走兽的模仿和农耕狩猎等动作的再现,抒发人们各种内在的激情。源远流长的民间舞和古典舞,其中很多舞蹈动作来自于生活,如扑蝴蝶、捕鱼、推小车、射雁、双飞燕等动作,所不同的只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夸张、变形和美化。这在优秀舞蹈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摘葡萄》中的品尝;《追鱼》中的鱼儿游动;舞剧《丝路花雨》中的刺绣舞;《天鹅湖》中的天鹅展翅等等。这类动作虽然经过了美化和变形,但仍然能显现其生活形态,因此也称之为具象性舞蹈动作。 在舞蹈动作中,有不少动作仅仅表达人的内心情绪,它并没有具体的实际内容和生活依据,而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表达,如表现欢快的快速旋转及红绸飞舞;各种大跳技术和组合;《天鹅湖》第二幕中双人舞的一些动作和群舞动作等。这种抒情动作富于象征,因此也称之为抽象性舞蹈动作。 舞蹈艺术主要运用这两类动作做基本手段。它们有如单词一样,组合后成为舞蹈的语言。 一般说,舞蹈动作都是由上身的舞姿和下身的舞步共同配合而成的。但有些动作只有上身舞姿或下身舞步,如舞蹈《水》中的傣族少女坐卧在河边上身舞姿;舞蹈《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负伤后对天宣誓的上身动作;印度、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中的跪地舞姿等等。舞蹈《洗衣歌》中藏族少女们插腰以脚踩衣的一段舞蹈则只有下身动作;英、美等国家的踢跶舞也是如此。 舞步是由生活中的走、跑、跳、扭、摆、翻、滚等人体的下肢动态,经过律动化的提炼和美化,依据舞蹈中人物的感情需要和性格特征,以及特定环境的规定而产生的。舞步变化多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柔慢平稳的舞步,表现了安定幽静的情绪;快速跳跃的舞步表达了欢快激动的心情;激昂粗犷的大跳展示了特定的思绪和性格;连续的翻滚和小跳显现了不平稳的心理活动和感情的奔腾。上山、下山、涉水、过河、上楼、下楼,表现了特定的地理环境;汉族舞蹈的圆场步、朝鲜民间舞的鹤步、蒙族舞的马步,芭蕾舞中的小跳和猫步、藏族的踢跶步??,形象地表现了多种风格和性格。 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舞蹈动作必然从原位向四面八方移动的扩展。各种舞步的作用,除了起到移动位置、变化方向以外,更主要是配合上身舞姿加强感情色彩和美感。舞步的多种形态扩展了空间的表现力,使上身舞姿不仅向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而且又与低层的地平线紧密相贴。中国汉族的舞蹈,一般都有移动位置的舞步技巧,很少出现跃入高空和向上托举的动作,也很少有与地面作长时间接触和躺卧翻滚的舞步和技巧。在我国出现的多种大跳和托举,大部分是借鉴和吸收了芭蕾的舞步和表现方式,而多种地面的躺卧动作,则多来源于西方现代舞。各国的艺术交流丰富了舞蹈的舞姿和舞步,加强了表现力。例如,舞剧《丝路花雨》中的大跳技巧和托举动作,舞蹈《花鼓》中的跳跃动作,这些舞步与作品的内容、情绪相一致,因此取得了好的效果。 2、舞蹈表情 舞蹈表情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面部的表露、手臂的传情、胴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来统一表达内在的情感。它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汉族舞蹈十分讲究表情。首先,对眼神的运用就有着一整套的训练方法。如用鱼的游动来练习转睛,用点燃的香烛训练眼的光彩,并且分有喜眼、嗔眼、怨眼、爱眼、怒眼、哀眼等多种表情。在表演舞蹈和舞剧中,特别强调眼神的应用,要求通过眼睛表露出此时此刻的特定心理状态。其次是对手和手臂的运用,要求动则有情,静则有意。对胴体的摆动和足部的移动,也要求充满执著的情感。舞蹈的表情不单单由某一个动态的部位来体现,单独的手的动作,如果没有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就很难以正确表达丰富的内心感情。同样,如果各部位不相适应,还会导致外在形态扭曲和懈散,破坏舞蹈的动态美。因此,我们所说的舞蹈表情是由全身心协调一致,透过外在的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动态和技巧动作,准确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韵。这种表情的力量富有艺术的魅力,当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充满了表情之后,整个舞蹈的表现力就得以实现了。观众所见到的就不是单独的一个动作和技巧,而能感触到它所蕴藏的内在潜意。人们在这种充满内在表情的力量推动下,产生联想,进入到美的艺术境界中。 凡优秀的编导,在设计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时,都特别讲究它们的内在和外在情感的统一体现,哪怕是一抬手、一投足和一个眼神,也决不能忽视它们的表情因素,放过它们的艺术魅力。 3.舞蹈姿势 姿势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表现手段。在生活中一个姿势往往可以直接说明一个简单的意思,如自然伸展的手势表示“请坐”或“请这边走”、“过来”;向上高扬的手势可以表达“再见”、“前进”等意思。姿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语言的作用。而作为用人体美的动作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舞蹈艺术,就更离不开姿势的正确运用了。舞蹈姿势包括手指、掌、腕和手臂各部位的配合和运动。它不仅有着内在的意蕴,而且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我国汉族舞蹈中的兰花手、指和掌的运动规律有多种变化,不但和西方芭蕾手势的指和掌的运动规律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和日本、印度等近邻国家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印度的手势几乎可以表达所有的意念和感情,它如同语言一样能表明“我喜次你”、“我讨厌你”、“月亮多么好”、“你很可爱”等几十种意思。这些源自生活经过了美化的舞蹈手势对传达内心活动,展示风格特色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舞蹈节奏 音乐节奏具体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节奏的形式绝非音乐才具有,自然界的昼夜更替、冬去春来这些有规律的变化都给人的心理造成了节奏体验。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沉重的节奏使人压抑,欢快的节奏使人陶醉。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是靠乐音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来构成艺术形象,因此,音乐必然需要将节奏作为最核心的艺术表现手段。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有时甚至可以从不同的节奏类型区别出各种不同的音乐体裁。一般来讲,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悲怆交响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和无法排遣的郁闷,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最后希望破灭的悲惨结局。 在舞蹈中,节奏同样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没有成功的韵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所以说,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显然,对于音乐、舞蹈这两种表情艺术来讲,节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构图、造型 1、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包括舞蹈画面和舞蹈队形,它是舞蹈表现内容和表达特定情绪的手段。舞蹈的画面和队形并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的,它们是依据作品内容和情绪的需要而转换更迭的。例如,舞蹈《天鹅湖》第二幕中天鹅群的舞蹈画面和舞蹈队形,她们是随着白天鹅和王子的情感发展而移动和变化的。那横列的两排队形和双斜排的画面和队形,展示和烘托了爱情的纯真和白天鹅的善良性格。四小天鹅的队形变化和双天鹅、三只大天鹅的直线向前和横向的跳动,表现了她们的欢乐情感,加强了愉悦的气氛。舞剧《丝路花雨》第四场神笔张“梦幻”一段中,众伎乐天神的队形变化,构成了优美的仙境和典雅的气氛,表现了神笔张的内心思绪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根据我国舞蹈家们的分类,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对角线)、竖线(纵线)、横线(平行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迂回线)等五种。 斜线:一般表现有力地推进,并有延续和纵深感,长于表现开放性、奔驰性的舞蹈。能够抒发人物豪情满怀、勇往直前和明朗、乐观等情感。如大歌舞《东方红》中,第三场舞蹈《雪山草地》和第五场舞蹈《进军舞》、《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就多处运用了斜线。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也运用了各种斜线或是在斜线的流动中变换队形,以表示小溪的流淌和江河的奔流。 竖线:径直向前的竖线,具有强劲的动势,可以使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长于表现那些正面前进的舞蹈。当舞中人物需要向观众直接抒发情感时,也经常采用这种运动路线。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终场结尾,娘子军连战士和群众一起成三排横队,在“向前进,向前进!??”的歌声中一齐面向观众径直走来,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