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说教师版
《师说》课前预习单
一、了解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例句,掌握积累文言虚词“乎、之、其”和文言实词“师、
传、道、圣”的意义和用法。
2、 在理解文章内容和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
2、 用流畅的普通话诵读文本,充分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师观,养成读书获知,从师受业的好习惯,培养谦虚好学的品德。 二、了解重难点 重点
1、 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背诵全文。
2、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书面整理和积累“乎、之、其” 和“师、传、道、圣”等文言词
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1、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取例典型的论证方法。
2、 深入理解课文的观点,探究师的作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资料积累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三十五岁,在文坛上已 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为了回答这种责难而作的。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四、解题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1
五、初读全文,完成字音练习。
句读( )或不焉( )官盛则近谀( )郯子( )苌弘( )老聃( )......六艺经传( )以贻之( )李氏子蟠( ) ...
六、熟读全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且记录疑难问题,小组形成讨论。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七、熟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四段分别写了什么?请概括。
2
《师说》课堂活动单
导语:
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 1、 请学生朗读全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者必有师。 3、文章四段分别写了什么?请概括。
一、从师的必要性和标准。 二、批判“耻学于师”之风
三、以孔子做例子论证应从师 四、交代写作缘由 活动二:研读第一段
1、 学生翻译句子,解决预习问题。 2、 小组合作展示文言知识点。
3、人为什么要从师?(用原句回答)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而从师,自古而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4、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结合板书,理清层次,帮助学生背诵。 活动三:研读第二段
1、 学生翻译句子,解决预习问题。 2、 小组合作展示文言知识点。
3、第二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 ”“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第二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这种做法作者怎样看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局面? 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本段论点是什么(全文分论点一)?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对比论证
7、 结合板书,理清层次,帮助学生背诵。
3
活动四:研读第三段
1、 学生翻译句子,解决预习问题。 2、 小组合作展示文言知识点。
3、 第三段写了什么?请概括。 以孔子做例子论证应从师
4、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 本段论点是什么(分论点二)?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6、 结合板书,理清层次,帮助学生背诵。 活动五:研读第四段
1、 学生翻译句子,解决预习问题。 2、 小组合作展示文言知识点。
3、 第四段写了什么?请概括。 交代写作缘由
4、思考: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结合背景)(分论点三) 4、 结合板书,理清层次,帮助学生背诵。 活动六: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第二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揭示了“士大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荒谬,从而极好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第三段运用了例证和引证的方法证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可以说《师说》一文论证严密,说理充分,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这主要是因为在说理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活动七:谈谈你学了《师说》后的感想,说说《师说》的现实意义。 活动八: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