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献学教学大纲
《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382037
课程名称(中/英文):历史文献学The Study of Old Documents 课程类型:平台课
总 学 时: 32 讲课学时: 26 实验学时:6 学 分:2
适用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本科生
先修课程: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古代史料学、版本目录校勘学 后续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学术史 开课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历史文献学》课程是历史学及考古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其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基本情况,了解主要史籍的编纂、版本、注本、史料价值和史学思想以及作者的相关情况等;进一步掌握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状况,从而对历史文献学领域内的重要问题具有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能够对该门课程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并具有较好的撰述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水平。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籍的基本情况,这包括,其一,中国史学发展史的概况,也就是掌握一些史学史的知识;其二,史料学的内容,简单地说,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在研究某一段历史时,需要利用哪些大路的史料,也就是需要利用哪些纪传体史书(正史),编年体史书(实录等)、纪事本末体史著,私家所修的重要的别史(除正史外的史著),以及重要的笔记史料。从而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中国学术史、中国古史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一)什么是历史文献 (二)什么是历史文献学 三、课程性质 四、课程内容 五、学习任务和目的
六、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八、课时安排
1
九、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历史典籍的丰富;中国历史典籍的发展;中国历史典籍的分类;学习此学科
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讲 先秦史籍概说与《尚书》介绍(历史文选课讲过,此不再重复) 教学内容:介绍《尚书》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时期是中国史籍的萌芽时期,史籍很多,史体较杂、体例不完备,但为后世
史学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讲 《春秋》与《左传》(历史文选课讲过,此不再重复) 教学内容:介绍《春秋》、《左传》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时期是中国史籍的萌芽时期,史籍很多,史体较杂、体例不完备,但为后世
史学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讲 秦汉史籍介绍之《史记》与《汉书》(历史文选课讲过《史记》,此不再重复,仅讲《汉
书》,强调二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介绍《史记》、《汉书》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何谓纪传体,其优缺点及发展情况;从司马迁的经历明确撰写史书搜集真实史料
的重要性,了解汉代史学的重要地位,以及班马异同论。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史学的多途发展
教学内容:介绍《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史籍发展概况;代表性著作《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水
经注》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第六讲 隋唐宋元史籍概说及《史通》介绍 教学内容:介绍《史通》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隋唐宋元史籍发展概况;代表性著作《史通》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第七讲 《通典》介绍
教学内容:介绍《通典》的文献学价值、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通典》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第九讲 《资治通鉴》及“通鉴学” 介绍(一) 教学内容:介绍《资治通鉴》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资治通鉴》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第十讲 《资治通鉴》及“通鉴学” 研讨(二)
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讨论《资治通鉴》的学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资治通鉴》的学术价值和影响。 第十一讲 《通志》介绍
教学内容:介绍《通志》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通志》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第十二讲 《宋史》介绍(一)
2
教学内容:介绍《宋史》的撰述过程、其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中国传统史学上的正闰之辨。 教学要求:了解《宋史》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第十三讲 《宋史》研读(二)
教学内容:研讨《宋史》撰修过程中出现的正闰之辨。 教学要求:了解《宋史》的学术价值。 第十四讲 《宋史》研读(三)
教学内容:研讨。将元修《宋史》与明代学者所修宋史著作相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宋史》的学术价值;明代的宋史研究成就。 第十五讲 明清史学概说及《明儒学案》介绍
教学内容:介绍明清史籍发展概况;《明儒学案》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魏明清史籍发展概况;《明儒学案》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第十六讲 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教学内容:介绍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四、课程建设与改革(含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思想: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启发性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专题讲授。
第一,通论一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学概况及特点;以一部书为一个专题,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活动一个专题。
第二,采用指导性讲授法。避免对于知识性的内容满堂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第三,讲授时注意知人论世(即对著者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学术背景、著者学行的介绍),着重于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学术公案、史学观念的介绍。有详有略。
第四,选取史著某些篇章进行分析。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先秦史籍概说与《尚书》介绍 第三讲《春秋》与《左传》 第四讲秦汉史籍介绍之《史记》与《汉书》 第五讲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 讲课 2 2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2 2 2 2 2 2 2 2 3
第六讲隋唐宋元史学概说及《史通》介绍 第七讲《通典》介绍 第八讲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通典》 第九讲《资治通鉴》及“通鉴学”介绍(一) 第十讲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及“通鉴学”研讨(二) 第十一讲《通志》介绍 第十二讲《宋史》介绍(一) 第十三讲《宋史》研读(二) 第十四讲《宋史》研读(三) 第十五讲明清史学概说及《明儒学案》介绍 第十六讲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合计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6 6 2 32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作业:1、撰写关于某部历史典籍的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写成综述性论文。字数不得少于
3000字。
2、要求通读一部典籍,例如《史记》,熟读所选文本,参考有关《史记》的研究论著。
期末成绩:撰写学术论文一篇(2000~3000 字)。就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某部史著撰写其建国以来
的研究综述。选题范围:《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通》、《资治通鉴》、《宋 史》、《明史》、《文史通义》。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 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赵淡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2004年。 参考书目:
1、《中国文献学史要略》,王余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4
2、《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著,中华书局 1994年
3、《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曾贻芬、崔文印著,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4、《中国著名藏书家考略》,郑伟章、李万健著,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 年 5、《中国古代文献学家研究》,张家璠、阎崇东编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6 年
八、说明
每学期将根据情况对此大纲进行相应调整。
大纲制订人:吴漫 大纲审定人:吴漫
制订日期:2010-5-14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