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证据法教案

证据法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2:18:01

1.简述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简述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七、参考书目:

1.严一云主编:《证据学》。 2.韩延龙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遍》。 3.夏勤主编:《刑事诉讼法释疑》

第三章 证据和证明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以及证据的意义; 2.掌握诉讼证据的三个基本特征。 3.了解诉讼证明沿革历史和诉讼地位。 4.领会诉讼证明的概念相对性和种类。

5.掌握诉讼证明的构成要素、特征,以及刑、民、行三大诉讼证明的异同。

二、重难点问题:

1.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诉讼证明的构成和特征。

3.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

三、教学时间:6课时。

四、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适当的进行一些提问和讨论。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

证据不仅在诉讼中,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经常使用的概念。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甲事物能证明乙事物的真实性,甲事物就是乙事物的证据。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证据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都是十分广泛的。

但我们本书中所研究的证据是具有诉讼意义上的证据,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1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就是诉讼证据。只是由于我们使用证据一词已成为习惯,所以,一般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证据一词都是指诉讼证据而言。

根据我国法律对证据概念的界定,证据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而非猜测和虚伪的东西。

2.它是同案件有着客观联系的事实。

3.它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实,具有合法性。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证据资格 证据资格也就是指一种事实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资质或条件。能够具有证据资格的事实要具备证据的三大特征。

(二)证明力 证明力是指证据对待证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力量的强弱。 (三)证据材料 指未经过庭审质证、认定的证据形式。

第二节 证据的意义

一、 证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客观依据

13

二、证据是揭露当事人捏造事实,强词夺理,促其如实陈述的有力工具。 三、证据是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生动材料。

四、证据是当事人论证自己主张和要求的重要论据。

五、证据是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履行应尽职责的重要根据。

第三节 诉讼证明的概念

一、如何正确理解诉讼证明的概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证明就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诉讼证明是证明活动的一种,但其有着不同与一般证明活动的特点。

诉讼证明指司法机关或当事人依法运用证据确定或阐明案件事实的活动。与其他证明活动相比,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主体的法定性。2.对象的特殊性。3.证明活动的法律性。4.证明的相对性。

二、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诉讼证明制度

诉讼证明制度和证据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有着什么样的证据制度就有着相对应的证明制度。由于在证据制度发展史上存在三种证据制度,因此诉讼证明活动也可以按照历史进程分为三种。 (一)神示证据证明

在神示证据制度的前提下,以神意的显示进行判断案件是非曲直的证明活动。显然其证明任务只是迷信神意的真实。 (二)法定证据证明

指按照法律对各种证据证明力及证明任务的规定,法官机械的进行计算以判断案件是非曲直的证明活动。此种证明的任务是法律的真实或形式的真实。 (三)自由心证证明

法官基于对各种证据的自由判断,以其内心形成的确信判断案件事实的证明活动。内心确信所追求的是一种或强或弱的盖然性。

三、证明的构成环节

证明的环节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证明主体;证明客体(证据);证明对象;证明标准;证明责任;收集、审查判断证据的规则和程序。

四、证明的相对性

证明的相对性是诉讼证明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是指诉讼中的证明活动是一种相对的真实。以达到客观真实为终极目标,无法达到时以或强或弱的盖然性作为判断案件事实的标准,以求得纠纷的解决。

第四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一、刑事证明

(一)立案

《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的立案条件是“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只要有必要的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发生,即可立案。 (二)侦查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9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条规定同样适用于检察院自行侦查的案件。 (三)审查起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

14

(四)审判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本条规定同样适用于二审和审判监督程序程序。 (五)执行

执行中的某些程序问题跟证明有关,如《刑事诉讼法》第211条规定,在执行死刑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应立即停止执行。

二、民事证明

(一)立案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在立案阶段的证明要求只要达到以上四点就可以了。 (二)审判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8条和139条规定,法院的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判决”而认定事实只能以查证属实的证据作为根据。因此人民法院做出判决也应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三)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的;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4.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1.申请人撤消申请;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消的;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4. 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三、行政证明

(一)立案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1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在立案阶段的证明要求只要达到以上四点就可以了。 (二)审判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1条第二款、第32条的规定,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第54条第61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三)执行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5

六、思考题:

1.简述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论述证据的意义。

3.简述诉讼证明的概念及特点。

4.论述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

七、参考书目:

1.严一云主编:《证据学》。 2.[日]松岗正章:《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

第四章 证明对象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领会证明对象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三大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

二、重难点问题:

1.三大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 2.诉讼中的免证事实。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适当的进行一些提问和讨论。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明对象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指司法人员和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需要用证据加证明的案件事实及其他有关事实。

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必须是与案件相关的事实。

2.证明对象是与当事人的主张相联系的概念。 3.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密切相关。

4.这些事实一般都为一定的法律规范所规定。 5.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才能确认。

二、研究证明对象的意义

1.从理论上说,证明对象是诉讼证明当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2.其次,从司法实践意义上讲,通过证明对象司法机关就能很明确的确立本案需要证明的事实。就能够保证在证明活动中目标明确的,有重点的收集证据,及时地揭开案件的事实真相。 3.对于当事人来说,明确诉讼中的证明对象,不仅对其进行刑事自诉,而且对其进行民事、行政诉讼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一、案件事实

(一)犯罪构成诸要件的事实

犯罪构成诸要件的事实,是刑事诉讼中主要的而且必须首先用证据加以证明的对象,是证明对象的关键和核心部分。具体包括:犯罪客体,即被侵害的为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犯罪主体,即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或者单位;犯罪客观方

16

搜索更多关于: 证据法教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简述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简述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七、参考书目: 1.严一云主编:《证据学》。 2.韩延龙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遍》。 3.夏勤主编:《刑事诉讼法释疑》 第三章 证据和证明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以及证据的意义; 2.掌握诉讼证据的三个基本特征。 3.了解诉讼证明沿革历史和诉讼地位。 4.领会诉讼证明的概念相对性和种类。 5.掌握诉讼证明的构成要素、特征,以及刑、民、行三大诉讼证明的异同。 二、重难点问题: 1.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诉讼证明的构成和特征。 3.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 三、教学时间:6课时。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