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子生物学笔记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修改)
染色体与DNA
▲基因: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最小的功能单位。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含有的整套染色体。
▲染色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组装的结果。
▲染色体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部分RNA ▲染色体的特征: 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 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掌握整个生命过程 4、可以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与DNA结合但没有序列特异性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DNA共同组 成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组蛋白的特性:
1、进化上保守,不同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相似 2、无组织特异性
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不对称 4、组蛋白有修饰作用
▲非组蛋白:与DNA结合但有序列特异性的蛋白 ▲非组蛋白的特性:
1、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不同组织细胞中其种类和数量都不相同
2、具有识别、结合特异性,能够识别特异的DNA序列,在不同的基因组之间,这些非组 识别的DNA序列在进化上是保守的
3、具有功能的多样性,包括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协助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
★真核与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区别: 原核生物基因组 结构简单,几乎所有基因都用来编码蛋白质 功能相关的RNA和蛋白质基因,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功能或转录单位,可以一起被转录为多个mRNA(多顺反子mRNA) 有重叠基因(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只有一个碱基对的重叠) 基因分布在一个染色体上 几乎每一个基因都是完整的连续的DNA片段 基因转录和翻译是同步的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一般是一个复制子 真核生物基因组 结构庞大,存在大量重复序列和非编码序列 基因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基因分布在多个染色体上 基因是不连续的,中间存在不被翻译的内含子序列 基因组转录后的绝大部分前体RNA必须经过剪接过程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 基因组的复制起点多,缺少明显的操纵子结构 1
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 有端粒结构(一段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保护DNA完整复制,保护染色体,决定细胞寿命) ▲C值反常现象(C值谬误):C值和种系进化程度无关 ▲DNA到染色体的四级组装:
DNA 核小体 螺线管 超螺线管 染色单体 7*6*40*5 ▲DNA的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4种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DNA的二级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二级结构和高级结 构各种构型之间是存在一个动力学的平衡关系。 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绕构成的右手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在外侧,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构成基本 骨架,碱基在内侧,碱基平面与纵轴垂直,糖环平面与纵轴平行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
4、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一圈上升10个核苷酸,螺距为3.4nm
DNA的高级结构: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正负超螺旋在拓 扑异构酶或溴乙啶的作用下可以相互转变。
负超螺旋:顺时针右手螺旋的DNA双螺旋以相反方向围绕它的轴扭曲而成,松解了扭 曲压力。
正超螺旋:朝与DNA双螺旋内部盘绕相同的方向扭转,使DNA的结构更加的紧密。
★DNA的复制: ▲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双链解开,按单链DNA的核苷酸顺序,按碱基配 对原则合成新链,组成新的DNA分子,新形成的DNA分子与原来的DNA分子的碱基顺序 完全相同,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一条是重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一条链按5’-3’的方向连续合成,另一条链的合是不连续的,先按5’-3’的方向合成若干的冈崎片段,在通过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一条链,这种合成方式称为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冈崎片段:DNA复制中,一条链是连续合成的,另一条链首先按照5’-3’方向合成一系列短的小片段,再由酶连接形成新链,这些首先合成的短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前导链:DNA复制中,按5’-3’方向连续合成,复制方向和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同,连续合成的一条链。
▲后随链:DNA复制中,复制方向与复制叉方向相反,不连续合成的链
▲复制叉: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称为复制叉。在复制叉处作为模板的双链DNA解旋,同时合成新的DNA链,生物体的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
★DNA复制所需要的酶(按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 ◆拓扑异构酶:将DNA 双链中的1条或2条切断,松开超螺旋后再将DNA 链连接起来,从而避免出现链的缠绕。拓扑异构酶I(使DNA一条链发生断裂,解开负的超螺旋,同转录有关),拓扑异构酶II(切断双链,作用是将负超螺旋引入DNA分子,同复制有关)。 ◆解旋酶:是解开双链的酶蛋白,每解开1对碱基,需要消耗2分子ATP。
2
◆单链结合蛋白(SSB):是一些能够和单链DNA 结合的蛋白质因子,用于稳定DNA 单链,保护单链DNA ,避免核酸酶的降解。
◆引发酶:参与构成引发体,合成RNA引物,提供复制所需要的3’-OH端,引发体由引发酶和引发前体组成。
◆DNA 聚合酶:需dNDP为原料,Mg2+激活,需模板和3’-OH端引物。
◆DNA连接酶:催化两段DNA之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但不能将两条游离的单链连接起来 ◆DNA复制的过程:起始(DNA母链形成复制叉,DNA合成从复制起始点出沿着两个方向进行,和RNA引物形成的阶段)。延长(复制叉的移动和新生链的延长,包括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延长)。终止(新生子链和母链形成新生的双链DNA)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
◆DNA 聚合酶I:5’-3’的聚合酶活性,3’-5’,5’-3’外切酶活性,在切除因紫外线照射而形
成嘧啶二聚体中有重要作用,也可用来切除冈崎片段5’端的RNA引物,使冈崎片段间缺口消失,保障连接酶的连接。
◆DNA 聚合酶II:5’-3’的聚合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主要是起修复DNA的作用。 ◆DNA 聚合酶III:5’-3’的聚合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提高复制的保真性,是DNA复制中链延长的主导聚合酶。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α(分布在核内,主要作用是引物合成)
◆DNA聚合酶β(分布在核内,主要起对损伤的修复,属高忠实性修复酶) ◆DNA聚合酶γ(分布在线粒体内,对线粒体DNA的复制发挥作用)
◆DNA聚合酶δ(分布在核内,主要负责DNA复制的酶,参与前导和后随链的合成) ◆DNA聚合酶ε(分布在核内,与后随链的合成有关) ▲DNA的复制体系:
dNDP为原料,DNA的两条链为模板链,一段RNA引物,引物酶,聚合酶等多种酶。 ▲DNA的复制的几种方式:
◆线性DNA复制(主要是真核生物)
◆环状DNA复制(大肠杆菌:θ型,质粒:滚环型(不需要RNA引物,只有一个复制叉),线粒体:D-型)
★真核与原核生物DNA 复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以dNTP为底物,需要Mg激活,需要能量
2、聚合时需要模板和引物,都为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3、方向为5’-3’不断延长的是3’-OH 4、复制为高保真、有多种机制 不同点:
真核生物 多复制子,多复制起点,双向为主也有单向 一个复制单元一个复制叉,复制叉移动慢 DNA聚合酶种类较多,有15种以上 DNA复制需要起始点识别复合物 ▲DNA的修复 DNA修复系统 错配修复
原核生物 单个复制子,单个复制起点,双向 一个复制单元有多个复制叉,复制叉移动快 DNA聚合酶种类相对较少 不需要 功能 恢复错配,将错配切除 3
切除修复(碱基、核苷酸) 重组修复 DNA直接修复 SOS系统 切除突变的碱基和核苷酸片段 复制后的修复,重新启动停滞的复制叉(错误在后代中稀释) 修复嘧啶二体或甲基化DNA DNA的修复,导致变异 ▲错配修复:
DNA子链中的错配几乎完全能被修复,充分反映了母链序列的重要性,识别母链的依据来 自Dam甲基化酶,母链被甲基化保护,子链被切开,修复系统保存母链,修复子链,找出错误碱基所在的DNA链,并在对应于母链甲基化腺苷酸上游鸟甘酸的5’位置切开子链,在根据错配碱基相对于DNA切口的方位启动修复途径,合成新的子链DNA片段 ▲切除修复:
一些碱基在自发货诱发的条件发生脱酰胺,然后改变配对性质,造成案件转换突变 鸟嘌呤变为黄嘌呤与胞嘧啶配对 胞嘧啶变为尿嘧啶与腺嘌呤配对 ①碱基切除修复
AP位点:细胞中有不同类型、能识别受损核酸位点的核苷水解酶,它能特异性切除受损核 苷酸上的N-β-糖苷键,在DNA链上形成去嘌呤或去嘧啶位点,统称AP位点 ②核苷酸切除修复
当DNA链上相应位置的核苷酸发生损伤,导致双链之间无法形成氢键,特异的核苷酸内切酶识别损伤部位,核苷酸直接被切除,由核苷酸切除修系统负责修复 真核和原核核苷酸切除修复的不同:
原核生物切割12~13个核苷酸,真核生物切割27~29个核苷酸组成的小片段 原核由DNA聚合酶I合成新片段,真核由DNA聚合酶ε合成新片段 ▲DNA的直接修复
把损伤的碱基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的一种修复,需要可见光的存在,需要光复活酶 ▲SOS反应
是细胞DNA损伤或复制系统收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应急措施,包括DNA修复和产生变异,是在没有模板指导下的复制修复,是一种应急反应 ▲DNA的转座
DNA的转座(移位):是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转座子(转座因子):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 ▲原核生物的转座子分为两类:插入序列(IS)和复合型转座子 ①插入序列(IS)
可以独立存在,有介导自身移动的蛋白质,也可以作为其他转座子的组成部分 ◆插入序列是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任何宿主基因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他们都是很小的DNA片段,末端具有倒置重复序列
◆转座时往往复制宿主靶点一小段DNA,形成位于IS序列两端的正向重复序列
◆已知的IS序列都只有一个可译框架,翻译起始位点挨着第一个倒置重复序列,终止点位 于第二个倒置重复区或附近 ②复合型转座子
是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 的IS序列,IS序列插入到某个功能基因两端时就可能产生复合型转座子,一旦形成复合转 座子,IS序列就不能单独移动,只能做复合体移动。 ③TnA家族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