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大全(潘之伟)
土粒愈细,土壤总体粘结力愈大 2、土粒间聚合的阳离子
++++++++
能力Fe3>Al3>Ca2> Mg2> H> NH4> K>Na 3、胶结物质
简单的无机胶体 如含水的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等 有机质、腐殖质如多糖(线性的高分子聚合体)葡萄 糖、胡敏酸等
4、外力的推动作用
主要是促使较大土壤颗粒破碎成细小颗粒,同时促进小颗粒之间的粘结。 土壤生物:根系的生长(穿插、挤压、分泌物及根际微生物)、动物的活动; 大气变化:干湿、冻融交替; 人为活动:耕作、施肥。 四、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
1、具有团粒结构或粒状的土壤,透气性、渗水性和保水性好,有利于根的生长。 2、土壤结构可以改变质地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质地为砂土、砂壤土、轻壤土的土壤,土壤结构的影响较小;而质地为粘土、重壤土、中壤土或沉积紧实的砂土,土壤结构的影响较大。 五、土壤结构的改良 1、不良的土壤结构
块状结构:漏风、跑墒、压苗、妨碍根系穿插; 片状结构:通透性差、易滞水,扎根阻力大; 散砂结构:漏水漏肥、贫瘠易旱,水蚀严重。
2、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措施
? 合理的耕作。一般土壤外白(干)、里暗(湿),或干一块、湿一块呈花脸时为宜耕;用
手摸时,当捏不成团,手松不粘手,落地即散时为宜耕期。
? 合理灌溉。喷灌、滴灌好,避免大水漫灌、太急的喷灌等不良方式。 ? 围栏保护。避免人为的践踏,通过生物措施改良。 ? 深翻施用有机肥。 ? 施用结构改良剂。
人工提取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土壤孔性 一、土粒密度 1、概念
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物质质量,称为土粒密度(g/cm3) 。 2、影响因素
土壤矿物质的种类、数量以及有机质的含量(腐殖质较小,在1.25-1.40之间) 3、一般土壤的土粒密度平均值2.65 g/cm3 。
二、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1、概念
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田间自然状态下)烘干土的质量(g/cm3)。
2、影响因素
土壤质地、矿物质/有机质含量和孔隙状况 一般矿质土壤的容重为1.33 g/cm3 3、容重的用途 计算题:
一亩地,耕层深度为20cm,土壤容重为1.15g/cm3,土粒密度为2.65g/cm3 1)计算耕层土重和总孔隙度。
总孔隙度:P=(1-容重/土粒密度)*100
2)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三、土壤孔隙状况 1、定义
单位原状土壤体积中土壤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总孔隙度不直接测定,而是计算出来。 总孔隙度%=(1-容重/土粒密度)*100 2、孔隙的类型
(1)非毛管孔隙:孔隙直径>0.02mm,水受重力作用自由向下流动,植物幼小的根可在其中顺利伸展,气体、水分流动;通气孔隙
(2)毛管孔隙:孔隙直径0.02-0.002mm,毛管力发挥作用,植物根毛可伸入,同时可以保存水分,水分可以被植物利用;持水孔隙
(3)非活性毛管孔隙:<0.002mm,即使细菌也很难在其中居留,这种孔隙的持水力极大,水分移动的阻力很大,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有效水分含量低)。无效孔隙
3、适宜的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中大小孔隙同时存在,土壤总孔隙度在50%左右,而毛管孔隙在30-40%之间,非毛管孔隙在20-10%,非活性毛管孔隙很少,则比较理想;
若总孔隙大于60-70%,则过分疏松,难于立苗,不能保水;若非毛管孔隙小于10%,不能保证空气充足,通气性差,渗水性也差。
计算题:若1000m2地的耕层深度为20cm,土壤容重为1.15g/cm3,试求: 1)这块地耕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是多少? 2)耕层总土重是多少?
3)已知现有土壤含水量(烘干基)是5%,要求灌水后达25%,则应灌多少水? 4)若测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2%,则这块地含有多少有机质?
第四章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第一节 土壤水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 1、吸湿水
土壤颗粒具有吸收空气中水气分子的能力,土壤以这种方式所吸着的水,称为吸湿水。 决定其大小因素:土壤颗粒大小、空气相对湿度 一般地:砂土<1% 砂壤土1~1.5% 轻壤土1.5~2% 中壤土2~3% 重壤土3~5 泥炭土18% 内层有几十到上百万帕,外层有3141.08(>1520)kPa,故无效。 2、膜状水
概念: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状附在土粒表面,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性质: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其自身可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移动,植物可以利用此水。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往往还有相当多的膜状水。 3、毛管水
当把一个很细的管子(毛细管)插入水中后,水分可以上升的较高于水平面,并保持在毛细管中(在介绍土壤孔隙状况时,我们曾谈到毛管孔隙中能够保存液态水)。 1)概念:
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2)性质:毛管水可以由毛管力小的方向移向毛管力大的方向,毛管力的大小可用Laplace公式计算:
P = 2T/r
上式中,P为毛管力,(达因/厘米2),T为水的表面张力(达因/厘米),r为毛管半径(厘米)。
3)类型:由于土壤中孔隙系统十分复杂,毛管水也有多种存在状态,简单分为两类: 毛管悬着水:
下雨或灌溉后,由地表进入土壤中、保存在土壤中的毛管水 毛管上升水:
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水分分布是在毛管水上升高度范围内由下往上逐渐减少。 其大小取决于:
地下水水位(地下水位较高,如盐碱土) 毛管孔隙状况 H=75/d
4、重力水
降水或灌溉后,不受土粒和毛管力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的水,称为重力水。植物能完全吸收重力水,但由于重力水很快就流失(一般两天就会从土壤中移走),利用率很低。 5、地下水
在土层或很深的母质层中,如果有一个不透水层存在,那么在这层就会聚集起水分,这就是地下水。
在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快,如地下水位过高,就会使水溶性盐类向上集中,使含盐量增加到有害程度,即所谓的盐渍化
在湿润地区,如地下水位过高,就会使土壤过湿,植物不能生长,有机残体不能分解,这就是沼泽化
二、 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常数:又叫水分特征值,它是一些与植物吸收水分有关系的数值。 1、吸湿系数(最大吸湿水量)
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量的百分率。 土壤含水量等于吸湿系数时,水吸力为31个大气压,pF=4.5 2、凋萎系数
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水主要是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土壤含水量等于凋萎系数时水吸力约为15个大气压,pF=4.2
凋萎系数=吸湿系数*1.34 3、田间持水量
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全部,土壤持水的最大可能性,与自然含水量不同。 水吸力为0.1~0.2个大气压,pF在2~2.5 田间持水量=吸湿系数*2.5 4、全容水量
土壤完全为水所饱和时的含水量,此时土壤水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水分基本充满了土壤孔隙,pF=0
在自然条件下,水稻土、沼泽土或降雨、灌溉量较大时可达到全容水量。 三、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1、有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一般说来 最大有效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 有效水分含量(%)= 自然含水量— 凋萎系数 2、土壤水有效性的表示方法
土壤水有效性可用土壤水吸力和pF值来表示
1)土壤水吸力: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在概念上并不是土壤对水的吸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用土壤对水的吸力来表示。用压力作单位,即大气压或厘米水柱高;由于厘米水柱高数据太大,用起来不方便,这里采用了pF值,即用厘米水柱高的对数值来表示 2)pF曲线:
定义:土壤水吸力和土壤水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曲线。
性质: 土壤的水吸力或pF值越大,土壤水所受的吸力也越大,对植物的有效性就越小,当土壤对水的吸力超过了植物根系对土壤水的吸力时,即pF值大于4.2时,土壤水分就处于无效状态。
土壤水由水吸力小向水吸力大的方向流动 四、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自学要求:
1、了解重量含水量和体积含水量及换算关系
2、一切重量含水量的分母都是烘干土重(烘干基) 五、土壤水分平衡 1、土壤水的运动
土壤中存在3种类型的水分运动,即饱和水流、非饱和水流和水汽移动。 土壤液态水运动的动力是水势梯度,即从较高水势流向较低水势; 土壤气态水的运动的动力是扩散作用。 推动力为水势梯度或温度梯度
温度梯度作用大于土壤水吸力梯度,故总是由水汽压高处向水汽压低处,由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扩散。
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导致两个现象: “夜潮” “冻后聚墒” 2 土壤水分平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