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年新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汇编
XXXXXXXXX医院院感制度汇编 修订日期 —— 2013-9-26 执行日期 —— 2013-10-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1、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3、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4、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
5、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 6、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7、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8、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9、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1、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2、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穿刺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4、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6、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能及时更换。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8、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9、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24
XXXXXXXXX医院院感制度汇编 修订日期 —— 2013-9-26 执行日期 —— 2013-10-1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过 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控制闲杂人员进入。进入手术室人员按要求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
4、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立即更换。
5、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术者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6、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
7、换药应严格遵守换药原则,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口。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严格进行隔离并做好自我防护。
8、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9、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10、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11、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山东省的管理办法,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5
XXXXXXXXX医院院感制度汇编 修订日期 —— 2013-9-26 执行日期 —— 2013-10-1
26
XXXXXXXXX医院院感制度汇编 修订日期 —— 2013-9-26 执行日期 —— 2013-10-1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一、疖、痈、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及早治疗糖尿病等。
2、注意个人卫生,常洗头、洗澡,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3、积极治疗皮肤病,减少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防止继发感染。 4、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扁桃体炎、龋齿及手足癣感染。
5、对住院的危重症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勤翻身,防止褥疮产生。 二、新生儿皮下坏疽
1、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2、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
3、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其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4、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三、褥疮
1、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勤翻身,保护骨隆起处; 2、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
3、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易发生褥疮的病人应经常检查受压部位;4、增加营养摄入,增强体质。
四、烧伤感染 1、加强感染监控
1)注重感染早期症状,及早采取措施,便于终止其进一步发展;
2)有效的监控措施包括对有细菌定植的病人的病情进行监控,做到及时送创面分泌物培养;环境卫生监控;
3)医院成立感染监控小组,及时地发布细菌感染发生状况和药敏结果;临床治疗及时分析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严格无菌隔离措施
1)准备有消毒隔离条件的病房,最好是单间,做好床旁隔离,减少或防止细菌的入侵;
2)静脉输液时,避免或尽量远离创面做静脉切开; 3)注意妥善保护创口,及时更换渗湿的敷料; 4)采用屏障护理技术,防止经污染物传播病原菌; 5)消除来自饮食中的潜在病原菌 ;
6)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严格执行洗手、换衣、戴手套制度;实行终末消毒制度。
2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