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2016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文言文阅读(二)
心,常常对乡里人说:“这孩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不知道他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乡人中有知道事情多见闻广的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欧阳行周从此就天天读书,叹服仰慕圣人平易近人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对于忠于君主孝敬长辈这些事情,唯恐达不到圣人的要求。提笔写文章,言辞秀美,才思敏捷,一般人们说不出来的,他写起来却很容易,从此名声在乡里显扬。建中、贞元年间,他的文章兴起,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文人。
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周比作芝英。每逢他有文章问世,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了。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当时的人认为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宰相陆贽主管科举考试,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之前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经常跟欧阳君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等到把欧阳君并入几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才信服。欧阳君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沿袭的东西,才能不曾乏困过。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述事情非常详尽:应当让他职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了啊!
欧阳先生和我论起来有交情,外家是一个家族。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为我的伯舅所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从文集里得到验证。所以我在幼年时,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欧阳君。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福州,献上欧阳君的旧文一共十编,从头到尾有很多篇,哭泣叩拜请求我为他写一篇序言。我已经答应他的要求了,但文章终究没写完。欧阳价没有文名,又早就死去。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人查访他的后人,于是找到了他的孙子欧阳澥。不能让欧阳君的文章就断绝在他的传人身上,于是为他的文集题写序言,也用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 11.B [诬:欺骗。]
12.B [B项,两个“也”都是助词,无实义。A项,第一个“且”连词表并列,“并且”的意思;第二个“且”是副词“将要”。C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承接“就”的意思,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他”;第二个“之”
13
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C [文中说“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则无路焉”。所以该项所说并不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需要联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疏通文意。]
14.【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15.【详细分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1)“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2)“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
答案 (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参考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员,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恪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回荐举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确能胜任的人,最终也没有见到过。荐举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广的人请教。跟他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被欺骗,而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吗?
致使天子和大臣忧患天下的弊端,那么可以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实施法令的日子越多,然而随之而来的弊病之日也越多。难道是现在距离古代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
14
吗?大概古人有学校秩序,有师友游学,有主管部门的论断,奖赏和惩罚从乡里兴起,归属于全天下,教化的事如此详尽。士人有圣人之道,就都能得以推行教化;有可以教化的资质,就都可以成为人才并且做得很好,因此古代贤士就很多。贤士多了,那么从公卿大夫一直到负责看护牛羊或者仓库的小官职的选拔都是合适的了,也不用寻遍千里、百里范围之内吧?这样的话,做官岂不既简约又明了,招致天下的人才岂不很多?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现今,学校、师友、奖赏和惩罚的法度都与古代不一样,士人也有圣人之道,(也)想推行教化到乡里到全天下,却没有办法啊。人愚笨,就愚笨吧!可以得到教化而成为贤者,由谁来教呢?因此如今的贤者也少。贤者少,那么从公卿大夫一直到负责看护牛羊或者仓库的小官职的选拔都不是合适的了,单单守令吗?因此搜求没有不到,实施法令的日子更加多,却还不能给治理好,它的原因都出在这儿吧。唉!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姑苏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南城的政治清平。我知道他的政令,政令是:“这是因为丁君辅佐我。”又知道他的乡里人,乡里人没有不乐于称道的。如今去淮阴做县令,上头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提拔任用他。就县令而言,也适得其人了。假使丁君能够用对待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吗?
向我求文章的人很多,都被拒绝没有给他们。只有丁君此次之行,不来求我的文章,但是我乐于称道他曾经议论过的来送给他,来表示我对他的器重,并且勉励他,也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 16.C [擅:占有。]
17.C [A项,介词,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表转折,但是;表递进,并且。C项,动词,去,往。D项,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 18.C [文中并未提及沈云步的家庭出身。]
19.【详细分析】句中有两个人物“予”“云步”及“故”可帮助断句。
答案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20.【详细分析】(1)一旦,有一天;访余草堂,状语后置;示,给??看。(2)太息,叹息;所不得不作,所字结构,不得不写的东西;决,断定;为,是。 答案 (1)有一天弃官回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 (2)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
15
【参考译文】
从古至今,有才子之诗,有志士之诗。善于雕琢与描绘,善于细致刻画,而驰骋于辞藻华丽的文字之中,不必选择合宜的人和情境就能写诗,顺应周围的人和情境就没有不可以写的,并且能极尽那调和声调描摹物象的擅长之事,这就是才子之诗;处于他生活的常态,完整地经受天地四季之气,经历其中的变化,而深深感受到从古至今人的遭遇变故,一定是这样的人,一定遭遇过这样的境况,而后才能写出诗,即使那诗句只是片言只字,也能让人长久回味反复咏叹而不能弃置不顾,这就是志士之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才子之诗是可以写,也可以不写的;志士之诗就是想不写,也必定是不能不写的。才子之诗,虽然可以让人享受丰厚的俸禄和很高的职位,但常常没有流传下来;志士之诗,更显得诗人贫贱而内心忧伤,但绝对不会不流传下去。才子之诗,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志士之诗,虽然每一代都不缺抒写之人,但能够推到极致的,像晋代的陶潜,唐代的杜甫、韩愈,宋代的苏轼,是诗歌的成就达到极点的,事实上是将他们的志向抒发到极致的。大概他们以高远明达的性情为根本来成就诗歌的本质,经历世事变化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坚定,遭遇过境况的困顿与忧郁烦恼而使他们的学识更老成,而后以无所不可的才情写出诗句。这本就不是号称才子的人可以写出和有希望达到的,像这样流传诗歌就是为了流传写诗之人啊。
我的朋友沈云步,从小就擅长写诗,文思舒展顺畅,语句绮丽美好,被世人称赞很久了。我曾经读过他的诗,认为他占有才子的一席之位罢了。我年岁已老,归隐山中,云步于吏部应选得一官职到秦地去,与我分别十年。有一天弃官归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我读后惊叹道:“你的诗已经不是才子之诗,而是志士之诗了!”云步负有俊才,取得功名,希望有所建树,来抒发他的志向,却仅仅寄身于百里到几千里之外的黄沙漫地的荒凉之地,委屈自己来施展掌管文书、施行政令的才能,(即便这样)也有不可以实现的。虽然不想愤然归去,怎么能够呢?如今看他的诗,看到他所经历之处,都是周秦汉唐由兴盛而衰败的废墟,(是)以前贤能的英哲施展抱负之地,(也是)文人骚客和羁旅客居之人凭吊和吟咏慨叹之处。他所遭遇的都是这些,而所接触的情境又是这样的,想在心中无所触动,怎么可能呢?他的诗,都是发于内心的感慨而显现在语句上的诗啊。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我和云步早年就是世交,所以最了解他,因而云步以诗序嘱托我,我不敢推辞。为他详尽地说说他写诗前后像这样接近的风格,以此来赠给他。 21*cnjy*com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