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完整版)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答案解析)

(word完整版)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答案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6:49:00

第二章 答案及解析

1、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零开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一般情况下,减小误差的方法是: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答:解: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所以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B、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由于每次的估读数字不同,所以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C、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不能确定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测量方法错误;

D、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所以两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 故选D.

点评:刻度尺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测量工具,需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分析:刻度尺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要求要选择不同量程分度值的尺子,以满足不同需要.

解答:解: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成绩一般在十米左右,故最小刻度值达到1cm就比较适当,量程大于十米的皮卷尺就可以.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们对身边常见的测量结果有所了解,能对结果的精确程度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的刻度尺去测量,才能少走弯路,准确性高.

3、分析:长度测量时,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该小组使用的是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厘米的下一位; A、6.2分米=62厘米,没有估读,故A不正确; B、62厘米,没有估读,故B不正确;

C、6.20分米=62.0厘米,估读到了厘米的下一位,故C正确; D、620.0毫米=62.00厘米,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长度测量时要看清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分析:“烟”由于质量较小,且具有流动性,因此很容易受风的影响而改变方向;而此题中,烟是竖直向上的,说明风并未对烟的方向造成影响,因此可判断,风与火车之间是相对静止的.

解答:解: 烟雾的主要成分是固体小颗粒,它具有一定的惯性,冒出时由于惯性会继续向

资料

前运动一段距离.但由于烟雾很轻,容易受气流的影响,因此,只有气流与火车的运动 状态相对静止时,烟雾才不会受到它的影响,据此可判断,风与火车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的,速度也是相近的.D选项中说烟雾有惯性作用,是不合实际的,因为惯性 是物体的属性,不是一种作用.而B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烟雾具有它的特殊性,这既有惯性同时又容易受风的影响,因此,判断其竖直向上冒出的原因,应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

5、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有所改变.

解答:解:乘客坐在火车中,看到窗外的另一火车向东行驶,如果乘客是以自己乘坐的车厢为参照物,则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乘客坐的火车相对地面静止,窗外的火车相对地面向东行驶; 二是乘客坐的火车相对地面向西行驶,窗外的火车相对地面静止; 三是乘客坐的火车相对地面向西行驶,窗外的火车相对地面向东行驶; 四是乘客坐的火车相对地同向东行驶,窗外的火车相对地面也向东行驶,但窗外的火车行驶速度快.

由此可见选项B、C、D说法都是正确的,A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由该题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是可能改变的.

6、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即人相对于船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故是选择船(轻舟)为参照物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7、分析: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看清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末端刻度值为3.85cm,所以物体长度为3.85cm-2.00cm=1.85cm.

故答案为:1.83~1.86均为正确.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8、分析:此题是利用累积法测物体的长度,当一个物体得长度太小无法测量时,可以测量

资料

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两点: (1)计算时要看清楚测量值,不要把数值代错;

(2)课本的页码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 解答:解:(1)课本的厚度是0.7cm,而不是0.72cm; (2)课本的张数是:178/2张;

课本厚度的正确算式是:0.7cm/(178/2)=0.007865cm;

故答案为:弄错课本的厚度和纸的张数,0.7cm/(178/2)=0.007865c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计算时数据代入的准确性,只要认真分析就不会错.

9、分析: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解答:解:停表中的小表盘是以分钟为单位的,每一格表示0.5分钟;大表盘是以秒为单位的,每一小格表示0.1s;

小表盘的指针在3分钟到4分钟之间,且超过3.5分钟,大表盘的指针在38.3秒. 故答案为:3;38.3.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停表的读法,停表在实验室中用到的比较多,需要掌握其用法.

10、分析: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在使用前首先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观察零刻度 线是否磨损,使用中要按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避免产生错误,为了数据的准确性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于测量仪器的精确度所限,会产生误差,为了减小误 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解答: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 (2)读数时视线要和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数值和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故答案为:

(1)正;紧靠;(2)垂直;(3)分度值;数值和单位;(4)平均值.

点评: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基本的操作技能,必须熟记正确的使用方法.

11、分析:①“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本意是人坐地(不动),但每昼夜随地面运行八万里路程.

②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轨道近似看成圆,轨道半径1亿5千万公里,地球绕太阳一周按365天计算,连接日地的半径每天绕过的圆心角约1度,于是地球运行的路程(弧长)=2πR/365=250万公里=500万里!

即地球上的人相对于太阳日行500万里,而不是8万里.

③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坐地”的人相对于地心(地轴)日行路程是多大呢?地球赤道半径约6371公里,地球自转一周,人行的路程为周长值:2πr=2π×6471公里=40100公里=80200里.

解答:解:人“坐地”(不动),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显然参照物不是“地面”;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坐地”的人相对于地心(地轴)日行路程是多大呢?地球赤道半径约6371公里,地

资料

球自转一周,人行的路程为周长值:2πr=2π×6471公里=40100公里=80200里. 由此看出,“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参照物是地轴. 故答案为:地轴,人.

点评:此题如果不经过计算,只看到“坐地”的人是运动的,则参照物可能会选择太阳. 解决此题需要考虑到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并且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

12、分析:(1)根据冒得烟可以判断有西风,再根据小车上的小旗子,判断小车的运动情况. (2)采用参照思想和假设方法.

解答:解:冒烟情况可以判断有西风.

(1)甲车:①当甲车不动时,小旗子受西风的影响,被刮向东方; ②当甲车向西行驶时,由于车速和西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东方; ③当甲车向东行驶时,由于车速小于风速,小旗子还是刮向东方.

(2) 乙车:小旗子和烟的飘动方向不同,乙车一定运动,乙车向东或向西运动.假设乙车向西行驶,由于车速和西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东方,与图不一致假设错误.假设 乙车向东行驶,当车速使小旗子向西刮,西风使小旗子向东刮,如果车速大于风速时小旗子还是刮向西方.符合题意,假设正确. 故答案为:西;静止;西. 点评:(1)根据房子做参照物,首先判断风向,再判断小旗子在东风和车速的共同作用下,判断小车运动情况.

(2)假设方法经常运用到解题中.

13、分析:相对于地面向相同方向运动的物体,如果以速度快的物体为参照物,运动慢的就向后退,如果以慢的为参照物,运动快的物体仍然向原方向运动.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同,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解答:解: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说明甲和乙是相对静止,即相对与地面速度相同;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说明相对应地面丙车的速度大于乙车;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更进一步证明丙的速度大于甲.故以地面为参照物丙的速度最大. 故答案为:丙.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4、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楼要倒了!”,被研究的物体是楼房,楼房和地面(自己)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地面(自己)为参照物,大楼是静止的.

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大楼和乌云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乌云为参照物,大楼是运动的,所以造成“楼要倒了!”的错觉. 故答案为:乌云;运动.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资料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答案及解析 1、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零开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一般情况下,减小误差的方法是: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答:解: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所以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B、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由于每次的估读数字不同,所以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C、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不能确定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测量方法错误; D、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所以两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 故选D.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