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王颖说木叶 教学设计

王颖说木叶 教学设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7:06:55

《说木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堂课的教学主题新课标的第一个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第二个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说“木叶”》还是一篇文艺随笔,可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 与“木”、 “树叶” 与“木叶”、 “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把握课文观点,明确“木叶”意象的独特意味以及感受因此而营造的独特诗歌意境;

2、以点带面,由“木叶”拓展开去,体味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韵味。 过程和方法:

1、关于“木叶”的含义讨论。 2、对意象含义性的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歌意象的特殊韵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懂得了阅读、写作离不开品味、咀嚼语言,离不开咬文嚼字,那么这节课我们看看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先生面对杜甫的“无边落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怎样咬文嚼字的,他从“木叶”两字中咀嚼出了什

么?

二.学生自读全文,完成整体感知: 要求:(1)勾画关键语句,筛选有效信息; (2)整合文章大意。 师生交流,教师明确:

1、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2、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 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3、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 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

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三.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提问)

明确: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

搜索更多关于: 王颖说木叶 教学设计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堂课的教学主题新课标的第一个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第二个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