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
答: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 7、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国语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利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大众是一种性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 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特点:(1)规模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
2.简述大众社会心理的形成和演化?
答:(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早期的 大众社会理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三)站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肆认为,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李斯曼主要从人是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恐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9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答:拷贝的支配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实物的代替物。它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第一条是利润原理。也就是说,拷贝的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赢利活动来进行的。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宣传即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
4.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答:(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的主体的受众。
第二节
1.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如果我们把受众看做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就会发现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什么是“IP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既“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很显然,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他们还进一步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
3.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不过,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他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传媒把受众看做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通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4.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需求。
10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需求: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知晓权:受众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
传媒接近权: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节
1.什么是\使用和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和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 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早期\使用和满足\研究揭示的周中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的形态有哪些类型?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2)对印刷媒介 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试分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与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制约成人媒介接触行为的社会 条件就更为复杂,这里既有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 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的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4.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在对卡兹的研究的进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具有总结的意义:
(1)人们接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5.如何评价\使用和满足\研究?
(1)使用和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 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教浓。
11
(2)它脱离开的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和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 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1.什么是传播效果?他有那些含义? 答:所谓效果就是指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概念有双重含义:1、他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他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之际,应注意那些环节和要素? 答: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和,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在内的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3、寻系载体与传播效果--寻系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传递的。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