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 水体运动规律
1.下列关于地表水库与地下水库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需建筑截水坝
B.将水储存在峡谷、洼地中 C.水源补给方式相同 D.调节了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可利用天然地下空间建设地下水库,也可建筑地下截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贮水空间,因而地下水库不一定需要建筑截水坝,A项错误;地表水库将水储存在峡谷、洼地中,地下水库将水储存在地下空间,B项错误;水源补给方式不同,分别是地表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为主,C项错误;均调节了水资源的季节分配,D项正确。
2.图中地下水坝的主要功能有( )
①拦截地下径流 ②防止海水入侵 ③减少海水侵蚀 ④抬高地下水水位 ⑤缓解土壤盐碱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⑤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地下水坝能够拦截、蓄积地下径流,①正确;该地下水库位于沿海地区,可防止海水入侵,②正确;坝外地下水水位降低,海水侵蚀增加,③错误;根据图中建坝前后水位可知,水坝抬高地下水水位,④正确;地下水水位升高,可能加重土壤盐碱化,⑤错误。故选B项。
3.下列地区最适宜建筑地下水库的是( ) A.花岗岩为主体的某大型山谷 B.云贵高原某大型地下溶洞 C.多孔质石灰岩为主体的某背斜山 D.渤海沿岸某淤泥质湿地滩涂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地下水库一般有良好的地下空间储存地下水,云贵高原某大型地下溶洞可储存地下水,故B项正确;花岗岩为主体的某大型山谷适宜储存地表水,背斜不是储水构造,沿海淤泥质湿地滩涂不适宜建地下水库,A、C、D三项错误。
考向 3 建设“海绵城市”,促进人地协调
“海绵城市”是我国大力倡导的构建新型水循环系统的一种城建模式。下图是“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城市水循环系统对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雨水下渗 B.增加地下径流 C.减少地表蒸发 D.增加水汽输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海绵城市”主要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对水汽输送没有影响。
2.两种城市水循环模式的差异是( ) A.“快排”模式增加了城市的可用水量 B.“快排”模式与原自然水文环境相仿 C.“海绵城市”增大了城市地表排水量 D.“海绵城市”提高了城市抗旱防洪能力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快排”模式减少了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导致城市的可用水量减少,破坏了原自然水文环境;“海绵城市”能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提高城市抗旱防洪能力。
考点二 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河流的特征 [考情报告] 典型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水资源的利用、流域的开发和治理,水文灾害与相关地质灾害的表现及成因等是命题的热点。多以区域图、等高线图为命题载体,以相关人类活动为命题背景,侧重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题型灵活多样。
(2019·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思维流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