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社会学笔记
(3)2003年至今:2003年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国务院颁布《关于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工作的通知》,具有里程碑意义。
六、 农民流动及其问题:
▲农民犯罪问题:
(一) 农民犯罪的特征:
①文化水平低;②违法犯罪类型多样;③团伙犯罪增加;④流动作案,为害一方;⑤犯罪低龄化、老龄化现象值得关注。 (二)人为什么会犯罪?
越轨→ ①默顿: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分成两大类:目标、达到目标的手段 ②标签理论
③犯罪成本分析:法律处罚、社会处罚(来自社会的态度、对待方式)、良心处罚
(三)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环境变化及其对农村犯罪的影响: 流动成为一种常态。
在封闭的村庄里,传统社会时期人们重视名声、声望。 1、 流动村庄与社会成本降低;(社会评价约束人的行为,舆论成本降低) 2、 社会转型与良心成本变化:相对剥夺感,指望他人、责任分散。 3、 社会转型与法律成本的变化;(网格化管理) 社会治安、警力、设备。
良心成本、社会成本(社会舆论)不断降低,而法律成本有没有增加,使犯罪不断增多。
▲农村留守问题——留守儿童问题:
(一) 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女人的村庄”、老弱病残、386199。 (二) 留守儿童问题:
1、 留守儿童组成:初中以前 2、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五大缺陷:缺少亲情安慰,缺少生活相助、心理疏导,缺少学习指导、安全保护。 (1) 代管家长监管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 (2) 容易遭受人身侵害;
(3) 女童遭受更多的人身侵害。 3、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 儿童的特点:好奇、模仿能力强、情绪化、单纯、轻信、同伴、网络游戏、自
我保护能力差、渴望被关注、想象力强、自制力差。
(2) 儿童的教育必备的要素:父母的陪伴 (3) 父母缺席引发的问题:
① 行为:缺乏引导
② 心理:希望被爱护、保护
③ 人际关系能力:与他们合作、互动 ④ 教育问题: ⑤ 安全
缺乏安全感,自信不足,性格孤僻,易受诱惑,缺少辅导,习惯任性、学习差、越轨。
▲留守妇女问题:
微观:封闭的村落,空壳村、空心村
宏观:男性的缺席,给村落的生产、管理、关系带来的变化。农村的文化,文化传承遭受冲击,男性是文化的担当者,《中国在梁庄》。 分层、流动、留守→文化
▲留守老人: 老人的特质: 追求事业?没有 带孩子? 观念过时
承担压力:本应安享晚年、体会最后的时光、放下生活的重担,却还要承受重担 为孩子操劳、照顾子孙:体力劳动、精神负担 老伴先走的孤独
随时可能要离开世界的忧
农村文化
一、概念:
文化:人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的关系。
二、传统农村文化特征:
1.乡土性:土地(谋生根基)+种地(基本经济活动事实),循环往复地生产。 2.封闭性:地理封闭、心理封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3.地方性、多样性:“十里不同俗”
三、 流动、留守与农村文化:
1. 传统——现代:秋菊,无讼→法律的介入 2. 外来——本土 3. 城市——农村
电影《秋菊打官司》:
1、 打官司的过程越来越正式、规范,越来越脱离乡土。
一开始,李公安完全没有提条件、条例,很家常地问如何骂的、为什么打,而后买点心调解。县里面要写材料,老头乱写,有些程序化,状子写得却四不像,夹杂了很多日常语言。市里,局长,找律师,自己的事就完全不要管了。越来越偏离乡土,人情味越来越少。 2、 现代与乡土的关系:碰撞、冲突、不协调,乡土的东西进入现代的世界中必须披挂上现
代的符号,才能在现代世界中行走。但这种披挂是否会显得自然?
县里卖的假画,街上的行人有新的、有旧的。秋菊到城里,为防受骗买西装穿,还围头巾,一身西装很别扭、不伦不类。同样,现在的法律渗透到乡村是不和谐的。 3、 说法的变异:
“打两下是没什么,但要给个说法”
但秋菊要的说法与别人要给的说法越距越远,最后定格在秋菊困惑的双眼上。 传统——现代,是否给了人们最想要的东西?两者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好处还未领会到,它破坏传统规则的坏处就已经弥漫了。秋菊所要的东西只能在
乡土社会才能得到,越是借助于国家现代规范就离她的本意越来越远,秋菊要的“说法”与 现代社会给的“说法”不一样。无讼社会——法律社会。
秋菊的困惑:乡土的东西在遭遇现代之后,乡土与现代的关系、说法的变异。 传统的东西与外来的东西如何融合?
关键问题是:现代的东西逐渐融入乡土社会,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与这两者之间又无法交融。
“送法下乡”是否有利?乡土的规范体系的破坏。
电影《人生》:主人公为高加林、巧贞。讲述农村与城市里婚姻的悲欢离合,政策限制。
未来的农村
“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最后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一体化的全方位的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都一样!)
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容: 1、城乡分割的壁垒不复存在;(城乡不再分割)
尽管社会在转型,但必须还是以农业为本,所有人都要裹腹,而如今谁在进行农业生产?以什么样的方式?谁在供给城市粮食?要打破壁垒才能让资源自由流动。 2、 农业和工业结合,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则促进工业;
以后不再是剥削农业去支持工业,反而是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促进工业。 3、 传统意义上的半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的终结; 4、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合理分布,相互融合。
要达到双方生活水平、伦理道德、法律观念都趋于一致,不再有实质关系,全体社会成员都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所有儿童免费教育,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是指人与人之间不设防,即使陌生人之间也很简单,无需拐弯抹角,全体人的素质都提高了,都有基本道德水平,因而无需设防。整体环境的力量。人的现代化不是一个人的现代化,而是整体的现代化、全体的现代化,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尊重、宽容,并且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间、特有方式。)
三、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一)城乡一体化的方略 (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农业支持工业的时期结束了,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大的方针政策明确了。)
(二)区域发展规划 长三角、合芜蚌、珠三角
城乡一体化要从区域发展规划着手,区域的强强联合、资源信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合作时间可长可短。“县域”也是区域发展规划中国的一个小视角。
所统筹的区域越多,各方的利益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资源的关系就越复杂,因而需要规划,这是一个利益分摊、资源共享、合作分工的过程。
(三)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这是在大的方向的指导下的具体做法) 1、消除城乡隔阂的障碍;(城乡一体化的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2、各种资源的效率调整达到最佳状态;(人为来调整资源,使其配置效率达到最佳) 3、新制度带来的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因素要及时调整。(一个政策、一个创新可能不仅仅会发生预期效果,还会随着时间、客观环境的改变出现潜功能,有好有坏)
(四)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 (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一定要形成或共生持续关系。
四、 中国城乡一体化未来的前景: (一) 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 (二) 东南沿海
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先靠大城市聚集很多人,然后把这种经济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大片区域,形成城市带、城市体系。城乡都一样,差别几乎没有;此外,城乡边界弱化了,农民收入也很高,甚至比住在城里的更好。
★期末考试题型及内容: 一、填空题(10×1’=10’)
社会学概论上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名词解释(5×4’=20’)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农村流动、农村的生产制度等。(回答基本要点,尽可能详细,有逻辑性、有层次地回答) 三、简答题(4×6’=24’)
不要答的太简单。与生活体验相关,对于农民工的观察,上课做过的笔记,传统社会与市场化社会的对比、用什么视角研究、农村文化。 四、论述题
结合社会事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你是如何理解农村社会学的?学了有什么意义?第一节课,对学科的理解?与社会事实相关,考的是自己的能力。 五、分析:
与电影相关,可以有自己的视角。具有社会学的典型意义。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并结合社会学视角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学科意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