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教材 公开课教学设计
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三、赏析诗句,品捂真情。
同学们,读着古诗,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诗中了。其实,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诗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一个“绿”字,就经过十几次修改而得,这首诗也因此流传千古。今天,我们也学学王安石,也来推敲推敲这首诗。
同学们,这首诗题为《秋思》,可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作者把“思”藏在哪儿了?请大家默读古诗,找找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
同学们,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藏着诗人的思念。古人云:“秋风惹秋思,落叶断人肠”,秋风能看得见吗?可诗人却说“见秋风”,谁能给“见”字换个说法?(吹、起、刮??)
同学们,你认为哪个词好,为什么?
同学们,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因而秋风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同学们,你见过的秋景是怎样的?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同学们,那站在秋风中的张籍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同学们,假如此时你站在洛阳的街头,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孤独、难受、伤心。)
同学们,那飘落的黄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落叶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呢?在洛阳吗?【课件出示资料袋: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秋思》等。】
同学们,在这四处漂泊的日子里,张籍能看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能得到妻子的细心照顾吗?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呼唤吗?同学们,如果你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什么心情?(想家。)
同学们,这个“见秋风”,实际就是写张籍想家了。
同学们,诗人想家了,可他回不去,怎么办呢?(作家书。)诗人铺开纸,拿起笔时,他却怎样?(意万重。)
同学们,请读第二、三句诗【课件出示: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
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同学们,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在信中吗?为什么?(匆匆)
同学们,看来只好拣重要的写了。可【课件出示:“行人临发有开封”】,这是怎么回事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课件出示:图上画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同学们,【课件出示: “开封”是什么意思?诗人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信快要送出去时又开封呢? 】
同学们,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季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信,临发时又将写好的信拆开,你当时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时,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
同学们,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课件出示:欲作家书意万重】。 同学们,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课件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同学们,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叙不完的思乡情。
同学们,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课件出示全诗】
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看看谁能最先把这首古诗背下来?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从古到今,从不间断。其实,唐诗浩如烟海,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多少诗人都将情巧妙地藏于诗中。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首诗。【课件出示: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风引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五、小练笔。
同学们,【课件出示:秋风中的张籍离家已十年了,他是多么孤单寂寞啊!张籍在信中写了什么,诗中没有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小张籍,替他写一封家书吧。】
同学们,谁来把你的家书与大家分享分享? 六、快乐作业:
同学们,【课件出示:请结合插图和对古诗意思的理解,试着把这首诗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长短不限,只要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家书——意万重
秋思 叙事抒情→思乡之情 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第三课时 《长相思》
文本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词句,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长相思】齐读词题。《长相思》是词牌名。
二、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同学们,这首词是谁写的?【课件出示资料袋:纳兰性德 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看看他的乡愁。【课件出示全词:
长 相 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词。注意:【课件出示:读准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读通顺,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同学们,谁来读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他读准了吗?
同学们,“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在词中读ɡēnɡ,“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同学们,谁来再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课件出示: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注意句中的停顿。
同学们,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词。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词,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同学们,谁来读读?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 谁还想读?
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呢?谁来说说?
同学们,梦作不成,觉也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