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数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2 3 4 5 6 7 A1 =
3 4 A2 =
5 6 7 A3 = 4 7 A4 = 2 5 3 6 4 7 A5 =
5 3 4 7 A6 =
2 0 0 0 6 0 A7 =
0 3 0 0 6 0 A8 =
2 3 4 5 6 7 0 0 1 A9 =
2 4 5 7
25、矩阵操作函数 函数 功能 diag 提出对角线上的元素,或生成对角阵 flipud 以矩阵“水平中线”为对称轴,交换上下对称位置元素 fliplr 以矩阵“垂直中线”为对称轴,交换左右对称位置元素 repmat 按指定的“行数”,“列数”辅放矩阵 reshape 按总元素不变的前提下,改变矩阵的“行数”,“列数” tril 按取矩阵下三角部分元素,生成下三角阵 triu 按取矩阵上三角部分元素,生成上三角阵
例41、已知向量A=[1 2 3 4 5 6 7 8 9],
①将A的元素重新排序为3行3列,组成矩阵B;
47
②将B的第1行与第3列互换生成矩阵C; ③将B的第1行与第3列互换生成矩阵D; ④提取B的对角线元素组成矩阵E;
⑤组成由E的元素为对角线上元素的对角形矩阵F; ⑥将矩阵B水平铺放3次,组成3×18矩阵G; ⑦提取B的下三角部分元素生成下三角矩阵L; ⑧提取B的上三角部分元素生成下三角矩阵U;
⑨生成3×6阶矩Q,其中第3列由矩阵B组成,后3列由单位矩阵组成;
⑩生成6×3矩阵W,其中前3行由矩阵B组成,后3行由元素全为1的矩阵组成。 程序: A=1:9
B=reshape(A,3,3) C=flipud(B) D=fliplr(B) E=diag(B) F=diag(E)
G=repmat(B,1,3) L=tril(B) U=triu(B) Q=[B eye(3)] W=[B;ones(3)] 运行结果为: A =
1 2 3 4 5 6 7 8 9 B =
1 4 7 2 5 8 3 6 9 C =
3 6 9 2 5 8 1 4 7 D =
7 4 1 8 5 2 9 6 3 E = 1 5 9 F =
1 0 0 0 5 0
47
0 0 9 G =
1 4 7 1 4 7 1 4 7 2 5 8 2 5 8 2 5 8 3 6 9 3 6 9 3 6 9 L =
1 0 0 2 5 0 3 6 9 U =
1 4 7 0 5 8 0 0 9 Q =
1 4 7 1 0 0 2 5 8 0 1 0 3 6 9 0 0 1 W =
1 4 7 2 5 8 3 6 9 1 1 1 1 1 1 1 1 1
26、矩阵的维数与查找函数 函数 功能 size(A) 给出矩阵A的维数 length(A) 给出矩阵A的最大长度,等价于max(size(A)) find(A) 寻找非零元素下标
??400?例42、已知矩阵A???, 0?57??①求A的行数与列数; ②求A的最大维数;
③寻找A 的非零元素的单下标; ④寻找A 的非零元素的双下标;
⑤寻找A 的绝对值大于4的元素的下标; ⑥取矩阵A对应于④的元素组成的子矩阵B; 程序:
A=[-4 0 0;0 -5 7] n=size(A)
47
m=length(A) l=find(A) [r,c]=find(A) s=find(abs(A)>4) B=A(s)
运行结果为: A =
-4 0 0 0 -5 7 n =
2 3 m = 3 l = 1 4 6 r = 1 2 2 c = 1 2 3 s = 4 6 B = -5 7
答案:矩阵A的行数是2,列数是3;最大维数是3;A 的非零元素的单下标为1,4,6;A 的非零元素的双下标位置为(1,1)(2,2)(2,3);A的绝对值
??5?大于4的元素的下标是4,6元;组成的子矩阵为B???。
?7?27、矩阵运算与数组运算对照表 矩阵 运算 数组 矩阵A的共轭转置 A.′ A? k?A 标量k与矩阵A的k.?A 各元素之积 A?nA.?n 矩阵A自乘n次 47 运算 数组A的非共轭转置 数组k分别与数组A的元素之积 数组A每个元素自乘n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