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验诊断学讲稿
讲稿
实验诊断学
0
第一章 概 论
一、基本概念
实验诊断以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试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试验结果与临床综合分析,协助临床对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一些数据,实验诊断是诊断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 1. 设备:
显微镜→手工操作→半自动→全自动 ↓ 电子显微镜 ↓ 扫描电子显微镜 2.化学检验的发展
手工(化学反应:颜色)→半自动→全自动 速度:100 Test/h→1600Test/h→2400Test/h 3.临床血液常规检验的发展
细胞计数(手工操作→半自动→全自动) 三分类: NE、L、M(阻抗→体积大小) 五分类: NE、L、MO、EO
BA(阻抗,高频传导,激光散射---物理) 六分类: 化学(过氧化物酶)
物理(阻抗,高频传导,激光散射) 4.临床免疫检验的发展
抗原抗体反应:血凝(间接、反向)方法→酶联→荧光免疫→同位素标记→特殊发光物质 的标记→电子发光。设备:手工→半自动→全自动 5.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发展
细菌鉴定手工→半自动→全自动 6.现状
a、依赖性 b、标准化 c、技术水平
d、满足临床科研与教学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实验诊断学:①应用为主②教学③诊断理论和诊断方法 检验医学:①检验方法原理②技术改进③检验结果质量控制 (三)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l.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液常规检查 232 2.体液的检验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肝、肾、血脂等 4.临床免疫学检验 病毒标记物 5.临床病原体检查 微生物、HIV、 6.特检室、分子生物室
1
( 四)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 1.为临床服务 2.预防疾病
3.进行社会普查 4.开展健康咨询 (五)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1. 了解实验诊断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2. 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症 3. 了解检验原理、方法、重点 4. 掌握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正确与否与检验结果密切相关
1.血液标本的种类 全血(抗凝)、血浆和血清。全血用于血细胞成分的检查;血清用
于大部分临床生化检查和免疫学检查;血浆也适用于部分临床生化检查,此外,凝血因子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等必须采用血浆标本。 2.采血部位
(l)毛细血管采血:(微量法)采血部位:指端、拇趾或足跟、烧伤者选择无炎症或水肿部位。采血深度适当,切忌用力挤压。 (2)静脉采血:需血量较多时采用。多用
(3)动脉采血:用于血气分析时。股动脉或挠动采血。采得的血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离,立即送检。
3.采血时间
(1)空腹采血: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的标本,一般是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常用于临床生化检查。其优点是可避免饮食成分和白天生理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同时因每次均在固定时间来血也便于对照比较。
(2)特定时间采血:激素、葡萄糖等的测定。检查微丝蚴需在半夜唤醒后来血。此外,甘油三酯、维生素D等还可有季节性变化。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时,更需注意采血时药物浓度的峰值和低谷。血培养
(3)急诊采血:不受时间限制。检验单上应标明采血时间。 4.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l)抗凝剂:采用全血或血浆标本时,充分混匀。常用的抗凝剂有: 1)草酸盐: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达到抗凝目的。 2)枸檬酸钠:抗凝力较弱。
3)肝素: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常用。 4)EDTA:与钙离子络合而抗凝。
(2)及时送检和检测: 血糖分解、血细胞破坏、CO2改变、溶血。 (3)微生物血标本 温度、环境 (二)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骨髓标本由骨髓穿刺而获得 ,如用作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立即将其制成涂片。如进行细菌培养,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中。标本均需及时送检。 (三)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尿液、粪便、浆膜腔穿刺液等标本采集后均应随时尽快送检。 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实验分类:①按诊断价值分为:确定诊断项目(乙肝病毒、白血病)、辅助诊断项目(血
2
脂、莞心病、和鉴别诊断项目(病毒、细菌)②按报告方式分为:定性试验、定量试验和半定量试验实验 (二)参考值
1.参考值与正常值的差别 书263 正常人测得值,参考值是应用统计学方法产生。 2.参考值的产生及意义 书264 (三)检验质量的保证
1.分析前质控:选择检验项目、病人准备、正确地采集标本、及时送检、和正确地填写
检验申请单。临床医生
2.分析中质控:检验人员素质(上岗证)、实验室条件、检测方法和分析仪器、试剂,
室内或室间质量控制。
3.分析后质控:及时报告检验结果;医生综合分析,对检验结果的正确的解释。 (四)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
1. 操作因素 技术误差和人为误差。 2. 个体差异 人种、民族、性别、年龄、采血时间。 3. 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影响。 4. 药物的影响 (五)检验结果解释
1. 检验结果诊断的局限性 个体差异
2. 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具体评价。
(六)医学决定水平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1) 来源:造血干细胞
2)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
而呼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其内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12
成年男性 120~160g/L (4.0~5.5)×10/ L
12
成年女性 110~150g/L (3.5~5.0)× 10 /L
12
新生儿 170~200g/L (6.0~7.0)× 10/L 【临床意义】
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多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与血浆中水分的丢失有关,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
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①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肺气肿、先心病等.
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如肾
癌等.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