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护区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
遵循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方针,以保护自然资源、珍贵野生动物和科普宣教为主要目的,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采取保护监测和服务保护区项目,使保护区内森林、草甸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监测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10建设内容及规模
为了对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在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在保护区内建设如下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
●
主监控系统 火警热源探测系统 珍稀动植物监护系统 气象数据采集系统
景区游人监控、对讲系统及报警系统 网络传输系统 监控中心和网络中心 软件系统
●
●
●
●
●
●
●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监测与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项目总投资为58,152,600元,其中,可视化信息检测系统设备33,650,625元,其它资料、人力劳动等费用24,501,975元。
1.2综合评价与结论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监测与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将
2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
更容易掌握保护区内各类资源、各项活动的动态信息,对自然灾害、人员进入可进行实时监控,有效保护资源安全,提高管理处对资源的管理效率。另外,加强对动物的监测,可以掌握目前保护区内动物分布情况及生活习性,为今后开展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的实施,也必将带动保护区科技的发展,使保护区逐步向现代化管理迈进。
经过分析,本项目建设条件好,总体布局合理,综合效益突出,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章 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85年,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清水镇境内,总面积2.1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0.68公顷,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北京市目前面积最大的高等植物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
2008年1月正式被国务院审定为全国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距市区100公里,道路交通便利。保护区经营管理总面积4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6%。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最高峰百草畔海拔2049米,为北京市第三高峰。百花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有四个植被类型,十个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30科,485属,1100种,其中药用植物400余种。动物种类17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褐马鸡、黑鹳、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勺鸡。市级保护动物50余种。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发生急剧的变化,像百花山这样一块尚未被开发、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方,不易多得,保护好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随着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假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森林的愿望日益强烈,到保护区观光、学习的人数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明显。尤其是保护区内的监测工作,由于人力和基础设备建设的不足,所以,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局限。百花山保护区开展旅游以来,很多游客都私自进入未对外开放的林区内,长期如此,导致林内部分区域土壤严重板结,
3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
林下植被退化明显,严重威胁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火灾隐患也随之加大。过境人员及车辆的增加,噪声和夜间车光线对其栖息环境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大力加强保护区内各种资源的保护力度,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更大程度的为今后的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控等)、科普宣教以及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特从以上项目做了可行性研究工作。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百花山保护区给与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人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等问题的存在,保护区内的监测管理水平还十分落后,监测方法还十分匮乏,基本上还是很原始的监测手段,这对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是一个严重的瓶颈。目前,百花山保护区基层的林业巡护人员还基本上靠徒步巡护的手段来进行森林火灾监测、防盗防猎等工作,工作量极大且效率极低。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针对保护区的工作性质和实际需要,我们通过在保护区内的实际观测点设臵摄像机和各种传感器,全面监测森林火灾、乱砍乱伐、盗猎等情况,采集各观测点的温度、湿度、照度、风力、风向、CO2含量等气象参数,全景大范围的监控对防范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监控保护区内动植物的分布、活动规律和生长情况以及防止乱砍乱伐、盗猎等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后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保护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