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生物核心考点 - 图文
生物高考核心考点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1. 生物大分子又叫高分子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结合形成肽链的方式是脱水缩合。肽链与蛋白质的区别是蛋白质具有空间结构。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直接体现生物性状。不同生物(细胞)性状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
2.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3.核酸彻底水解后得到含氮的碱基、五碳糖和磷酸。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细胞生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部分病毒(所有流感病毒、HIV)的遗传物质是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只有遗传物质储存遗传信息,mRNA起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 4.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又称为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对真核细胞而言,转录场所细胞核,翻译场所核糖体,先转录后翻译。对原核细胞来说,边转录边翻译。书写格式,中心法则。 5.所有蛋白质合成场所均为核糖体,加工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是高尔基体,能量供应线粒体。蛋白质的水解在细胞内要耗能,在消化道不耗能。
6.DNA与RNA的区别:一是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五碳糖不同和碱基不同,二是在空间结构不同。 7.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等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食物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麦芽糖后再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多肽,然后在肽酶作用下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 8.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是ATP,最终能源是太阳光能。并非所有的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不参与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葡萄糖的合成部位是叶绿体,纤维素的合成部位是高尔基体,脂质合成场所是滑面型内质网。葡萄糖在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糖原,但只有肝糖原能水解为葡萄糖。
9.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更多的氧气,释放的能量最多。细胞膜上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所有脂质均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10.细胞中产生水或利用水的结构及代谢过程
11.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比值越大,表明细胞中自由水含量越多,细胞代谢越旺盛,但细胞对干旱、寒冷等恶劣环境的抗性就越小。
12.还原糖包括多糖和蔗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先加A(0.1g/mlNaOH)后加B(0.01g/mlCuSO4),不需加热,产生紫色络合物;脂肪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要橘黄色或红色,洗去浮色要用酒精然后制片用显微镜观察。
13.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细胞的融合、变形、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主动运输和载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核膜和核孔也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具有将细胞内外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间信息交流、免疫识别等功能。
1
14.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比较
15.细胞器的归类
16.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区别:
17.真核细胞也可能没有细胞核,如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此外处于细胞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细胞也没有细胞核。
真核生物细胞中可能没有线粒体(如蛔虫),也可能没有叶绿体(如动物和植物非绿色部位细胞)。 原核生物细胞中虽然无线粒体和叶绿体,但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
原核细胞的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且其遗传物质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植物不一定有液泡,分生组织无液泡,以吸胀作用吸水为主,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渗透吸水为主。
18.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及拓展应用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
2
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若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则自动复原。质壁分离的原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颜色加深。
二、新陈代谢
1.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酶的功能是生物催化作用,不是调节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除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外,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酶并不是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在细胞外的适宜条件下也可发挥作用,如消化酶。
2.对酶的特性的理解及影响酶活性的图像分析 (1)表示酶专一性的图解
图示为“锁和钥匙学说”,图中A表示酶,B表示被催化的反应物。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结构。
①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说明酶A催化底物参与反应。
②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相同,说明酶B不催化底物不参与反应。 (2)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①图中只有a、b曲线相比较才可说明酶催化的高效性,a、c曲线的对比只能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②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①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 )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②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
3
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③从丙图可以看出: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
(4)表示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的曲线
①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②乙图表示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3.ATP是生物体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但不是唯一的。细胞质中代谢(生命活动)消耗的ATP均来源于呼吸作用(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转化成有机物中的能量。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而且转化很快。ATP结构简式:
4.酶、激素、载体、抗体与蛋白质的关系: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激素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载体和抗体都是蛋白质。关系图示如下:
5.要注意将ATP的结构简式中的“A”和DNA、RNA的结构简式中的不同部位的“A”进行区分,如下图中圆圈部分所代表的分别是:①腺苷、②腺嘌呤、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④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6.动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植物叶肉细胞在光下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
质和线粒体,在黑暗处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根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生物和原核生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7.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第三阶段产生最多,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动物、马铃薯、玉米胚、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多数植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只有有氧呼吸产生水。
8.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 CO2主要影响暗反应,温度响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是酶的活性和数量以及光合色素的含量。
9. 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2)有氧呼吸反应式:
10.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图解: C:CO2→C3→(CH2O) →丙酮酸→CO2
【H】光合作用:光反应水的光解产生,在暗反应中作还原剂并提供能量。呼吸作用中第一、二阶段产生,用天第三阶段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
ATP:光反应和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产生,
光合色素作用:吸收、传递、转换光能 11、单一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影响光反应和暗反应,但主要影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