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风险管理第三版重点总结
第一章 中国金融业概论
第一节 金融业发展过程
1、1979年以前中国银行业概况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
1954-1978年,中国政府只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的银行体系。
1979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1979年起,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形成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分揽全国不同专业信贷服务的局面。
1986-1993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批准成立多家全国性和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3-1997,金融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
?把中国人民银行转型为国务院领导下执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的现代中央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改成国有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实行分业经营④建立银行间统一的拆借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⑤在诚实信用社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1994年,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995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确立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的双重银行体制。 《中央银行法》正式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两大职责: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管。
1994年,中国实现了汇率并轨,建立起统一的全国性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1996年,形成了统一的全国性货币市场,即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 1998-2001,金融体制和银行体制改革的目标:防范金融风险
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承担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职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新成立的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承担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至此,中国正式形成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体系。
2003年4月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实施货币政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新的政府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体系和结构 一、中国银行业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国的银行大体上分为四种体系:国有银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外资银行,此外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1、国有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2、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
3、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4、外资银行
5、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6、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二、中国保险业
1949年,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1984年人保公司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
1992年我国在上海进行了开放保险市场的试点。
2001年,中国成立了一家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我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和股份保险公司为主体,政策性保险公司为补充、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公司竞争发展的新格局。、 三、中国的金融市场 1、股票市场
上证所和深证所分别成立于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 2、债券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以上证所成立为代表,出现了集中交易 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场外债券市场开始成型。
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柜台交易市场。 3、货币市场
最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短期融资市场。
4、外汇市场(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制) 1979年,产生外汇调剂市场
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2005年8月15日,银行推出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 2006年4月24日推出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 5、金融衍生品市场
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利率衍生产品市场和外汇衍生品市场 四、监管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
?监管银行间拆借市场?监管银行间债券市场?监管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④监管黄金机构⑤维护银行机构支付清算体系的正常运行⑥执行存款准备金的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比率指标来影响银行流动性。虽保留部分监管职能,但是主要集中于制定政策。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 2、国家外汇管理局
成立于1979年,主要对金融机构的外汇活动进行监管。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3年4月成立,主要目标:保护存款人和其他银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4、中国证监会 1997年成立 5、中国保监会 1998年成立
第三节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开发 2001年12月1 日,中国正式宣布加入WTO 一、金融业的改革 1、银行业的改革
重组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前提和基础),公司治理改革(核心)和资本市场上市(深入)
2、改革农村信用社
自行决定采用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三中制度中的任意一种 3、重组小型银行和困难银行
二、保险业的改革 三、证券业的改革
第四节当前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
三阶段:?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 ?金融工程管理阶段(衍生工具) ?全面的风险管理阶段 1、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1995年中国银行法: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参照了《巴塞尔协议2》的三大核心组成:资本充足率要求、金融监管和市场约束。 2、风险管理
第二章 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是金融机构进行财务分析、业绩评估、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他也是投资者、债权人、监管当局做出各种决策的依据。
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主表、附表和附注。 主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附表包括利润分配表、资本及各项准备情况表、分部报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表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4)所有者权益表;(5)附注 第一节 金融机构财务报表概论
资产负债表亦称财务状况表,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反映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两个最基本的报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表也是财务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会计报表。
财务报表作用:(1)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2)诊断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3)计划未来的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4)评价企业的投资价值 第二节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恒等式
资产负债表所记录的银行资产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库存现金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C)?在公开市场购买的各种有息证券(S)?贷款和租赁(L)④其他形式的资产(MA) 负债分为两类:客户存款(D)和非存款形式的借款(NDB) 所有者权益(EC) C+S+L=N+NDB+ES
累积的资金使用=累积的资金来源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理解资产负债表
资产:现金及同业存放,证券,交易性账户资产,出售的联邦资金和逆回购协议,贷款和租赁,贷款损失,银行建筑及固定资产,其他自有的房地产(OREO),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所有其他资产。
贷款损失准备(ALL):贷款损失准备是一个资产的备抵账户,它反映的是银行长期积累的用于贷款无法回收时冲销贷款账目金额的准备金。
负债:存款,非存款形式的借款 第三节 银行的损益表 一、损益表
损益表记录了一定时间段里银行获取的收入和产生的费用。 净利润=总收入-总费用(P43计算过程) 二、理解损益表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净利息收入,贷款损失费用,非利息收入(手续费),非利息支出,净利润
第四节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与银行报表的比较 储蓄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与银行的一样
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金融服务的功能不同,财务报表也不同。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收入来源于投资的收益,而并非被保险人的保费。 第五节不同会计计价原则的比较 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反映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在受托责任观下,可靠性重于相关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基于过去的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市场价格,所以具有可靠性。又由于历史成本能得到原始凭证的支持,因此具有可验证性。同时,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过去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点的信息,不仅不能反映未来而且同市场价格的变动毫无联系。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在决策有用观下,相关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特定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负债的定价,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满足决策有用观的要求。但是。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中存在一定的斟难。由于公允价值的取得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可验证性和真实性被削弱。 1、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不足和市场价值计价原则的发展
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假设金融机构会持有贷款和其他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直到到期日。因此,当利率变化和违约风险的变化影响到贷款、证券以及债务等科目的价值和现金流时,历史成本不能够反映这种变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冲击。同样,借贷者违约风险暴露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贷款当前的价格。在以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系统中,由于利率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以成本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因此也就不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资本。 二、不同计价原则的比较
1、贷款分类: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 第三章 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价 第一节 盈利比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