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系列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提高青年群体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修身的启示 (一)读书有志有识有恒
《曾国藩家训》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对于90后的青年群体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曾国藩是在读书的体验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如何通过读书让青年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行为?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与根基[2]。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素质,既是很现成的也是能够产生良好成效的事情。人要有志气,才不甘下流,才会不断努力学习;做为青年学生,只有多积累知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恒心,是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品质,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此一事,
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正是抱着“有志”“、有识”、“有恒”的态度,曾国藩才能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公务再忙也要按时温书,甚至于在他饱受“癣疾”之苦,仍以“无一日不读书”而感到欣慰不已。
(二)修身有勤有大有谦
《曾国藩家训》中提到“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勤劳是用来克服惰性的,谦虚是用来克服骄傲的,一个人如果既勤劳又谦虚,则必然心胸宽大[3]。如果当代大学生能够向周文王学习勤劳,有舜禹一样的胸怀,像汉文帝一样谦虚,这样的人在修身方面一定是高人一筹的,其综合道德素质也一定能够成为周围人的楷模。
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懒惰和缺乏意志力是90后大学生的缺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每天迁善改过,谨言慎行,立志有恒,这样即使是资质平平的人也能成就一番大业,曾国藩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曾国藩看来,与人交接时要为人谦逊,对人恭敬。人若胜我,则见贤思齐;人不若我,则见不贤而内自省矣,切不可洋洋得意,趾高气扬。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的社会,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时,需要有崇尚理性的批判精神,但同时也要有人们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谦逊品格。缺乏批判精神不可能有
知识创新,而失去谦虚的品格,同样也不能成就学问。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张扬个性,奋发进取的竞争性品德是不可或缺的,但与人为善,为人谦逊、宽容、敬恕的和谐品格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立德的启示 (一)戒惰戒傲困知勉行
曾国藩十分反对子弟们因身处官宦之家而有骄矜之气,反复告诫他们不要“骄惰”,不可“傲气”凌人。他常常叮嘱子弟们不要招摇过市,强行干预地方事务,不要和衙门的人往来过密,要盛时常作衰时想,要有畏祸之心,建议诸弟共同遵守,其中就有一条告诫诸弟要谦虚,不可骄傲: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4]。
曾国藩也阐述了家庭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习惯养成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都主要由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来完成。父者应该更加重视子女的品质教育,尤其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参照成年人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素质。曾国藩教育子弟要志当存高远,以圣贤为榜样,在道德上不断提升自我。当今的一些家长对于子女的成才比较看重,但对于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方面的教育不足,曾国藩勉子自立自强的思想在今天其积极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圣贤立德不忮不求
嫉贤妒能、贪名贪利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造成极大的损害,为此,曾国藩特地告诫子弟们要革除此弊,要不忮不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代代戒之[5]。面对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都是家中的小皇帝,然而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因工作条件、经济水平、生活状况等差异,难免会产生嫉妒心理,继而产生抵触情绪,负面情感充斥大脑,感觉佼佼者的光环永远套在别人的身上;当别人能超过自己不可怕,就怕一直重复着掩耳盗铃的故事,所以,只有放下内心的包袱,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羡慕欣赏超越,这才是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正确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三)吉凶悔吝抱残守缺
《曾国藩家训》中提到“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易经》中关于吉凶悔吝有过深刻的解释,“悔、吝”指小过失,人犯了小过失,总是担忧而有小顾虑。悔,指内心忧虑而思补过;吝,指找借口,口头上说改过但无实际行动,其实并无悔改之意,随后继续犯错,最终坠入凶。当今大学生在感情、学习、生活中总是出现乐极生悲的现象,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因为骄傲而转变为特困生,感情失败的女同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