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一部分总则
物除外)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7 m,与通常不准人出入的下方的固定或活动部分(例如棚顶、加热器、机械部分和运行在下方的起重机等)及与栏杆顶部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5 m。
10.2.3起重机械各运动部分的上界限线与上方的固定或活动部分(例如起重小车的最高处与房顶结构最低点、下垂吊灯、下敷管道或与运行在其上方的起重机的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在保养区域和维修平台等处不应小于0.5 m。如果不会对人员产生危险,这个距离可以减小到0.1 m。 11起重机操作管理 11.1安全工作制度
应建立起重机安全工作制度,无论是进行单项作业还是一组重复性作业,所有起重机作业都应遵守。起重机在某地作业或永久固定(如在厂内或码头)的起重机作业均应遵守此项原则。安全工作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a)工作计划:所有起重机都应制定工作计划以确保操作安全并应将所有潜在的危险考虑在内。
应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并经指定的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对于重复性作业或循环作业,该计划应在首次操作时制定,并定期检查,确保计划内容不变。
b)起重机和起重设备的正确选用、提供和使用。 c)起重机和起重设备的维护、检查和检验等。
d)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并确定明确自身职责的主管人员以及与
起重操作有关的其他人员。
e)由通过专门培训并拥有必要权限的授权人员实行全面的监督。 f)获取所有必备证书和其他有效文件。
g)在未被批准的情况下,任何时候禁止使用或移动起重机。 h)与起重作业无关人员的安全。
i)与其他有关方的协作,目的是在避免伤害事故或安全防护方面达成的共识或合作关系。
j)设置包括起重机操作人员能理解的通讯系统。 k)故障及事故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
l)使用单位应根据所使用起重机械的种类、构造的复杂程度,以及使用的具体情况,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绑挂指挥规程、维护保养制度、定期自行检查制度、检修制度、培训制度、设备档案制度等。
m)使用单位应建立设备档案,设备档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起重机械出厂的技术文件;
——安装、大修、改造的记录及其验收资料; ——运行检查、维修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监督检验报告与定期检验报告; ——设备故障与事故记录; ——与设备安全有关的评估报告。
注1:对安全作业而言,有必要保证所有的人员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清晰地沟通。
注2:起重作业应考虑任何必要的准备,包括起重机的场地、安装和拆卸等。
安全工作制度应向所有相关部门进行有效通报。 11.2起重作业计划
所有起重作业计划应保证安全操作并充分考虑到各种危险因素。计划应由有经验的主管人员制定。如果是重复或例行操作,这个计划仅需首次制定就可以,然后进行周期性的复查以保证没有改变的因素。
计划应包括如下: a)载荷的特征和起吊方法;
b)起重机应保证载荷与起重机结构之间保持符合有关规定的作业空间;
c)确定起重机起吊的载荷质量时,应包括起吊装置的质量; d)起重机和载荷在整个作业中的位置;
e)起重机作业地点应考虑可能的危险因素、实际的作业空间环境和地面或基础的适用性;
f)起重机所需要的安装和拆卸;
g)当作业地点存在或出现不适宜作业的环境情况时,应停止作业。
11.3故障及事故报告
指派人员应保证坚持有效的故障及事故报告制度。该制度应包括告知指派人员,记录故障排除的结果以及起重机再次投入使用的许可
手续。该制度还应包括及时通报以下情况: a)每日检查或定期检查中发现的故障; b)在其他时间发现的故障;
c)不论轻重与否的突发事件或意外事件; d)无论何原因发生的过载情况; e)发生的危险情况或事故报告。 12人员的选择、职责和基本要求 12.1总则
起重机械的安全操作取决于主管人员的选择。
某些人员如起重机械司机的培训和经验记录将有助于主管人员的选派。合适的选派将会确保所有的相关人员能够被高效地组织起来,以保证工作处于互相协作的良好局面。因酗酒、吸毒或其他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削弱其工作效率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工作人员队伍。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见12.2~12.7)。应对正在接受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注:在某些环境中,某个人承担的职责可能不止一种,正如12.2~12.7中所述。 12.2指派人员的职责 指派人员应负有以下的职责:
a)机械操作相关事项进行审核,包括提出工作计划、起重机械、起升机构和设备的选择;工作指导和监管。这些对保证安全工作是必要的。还应包括与其他责任方的协商以及确保在必要时各相关组织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