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的毕业论文初稿(4)
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3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及特点
3.1 城镇化的现状
3.1.1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非农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持续提高,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美元一路攀升,并于2003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090美元),2004年为1269美元,2005年更是达到1703美元。我国城镇化进程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在持续推进,特别是1996年以来更是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并于2005年达到42.99%。如表3-1所示的各类型国家经济水平与城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已经适应,今后在增长城镇化数量的同时,还应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城镇化落后的质量问题上。
表3-1 系统模块划分[13] 人均收入(美元) 490 2590 1740 4600 1190 25870 5130 29 61 56 73 40 78 46 国家种类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下等收入国家 中上等收入国家 低和中等收入国家合计 高收入国家 世界合计 城镇化水平(%)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相比仍然处于大幅落后的局面,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一直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但是该城镇化现状正在慢慢破坏产业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以及社会的稳定。这种滞后现象不仅体现在全国层面上,在各省(区、市)域城镇化与工业化、非农业化的关系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由表二可知,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是不均衡的。东北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是在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最高的,最低的为西部地区,中间分别由高到低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和中部地区。然而虽然东部地区的工业化率还是非农业化率都位居四大地区之首,但东北地区是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发展最为协调的地区,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发展的现象最明显,甚至超过西部地区。
第 3 页 共 13页
李胜男:我国发展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项目 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非农业化率(%) 表2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非农化水平[6]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52.84 51.56 67.12 36.54 46.77 49.53 -10.23 -12.99 34.56 42.79 45.15 -8.23 -10.59 55.15 49.62 56.83 5.53 -1.68 全国平均 42.99 47.50 55.20 -4.51 -12.21 城镇化-工业化(%) 1.28 城镇化-非农化(%) -14.28 3.1.2 城镇化规模结构基本合理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得好的话,那么该国的城镇化也应该在稳步发展。这就说明城镇化建设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但是这种功能只能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发挥而不能独立发挥出来。因此,要想将城镇职能依次有序的逐级发挥出来,慢慢地扩散到整个体系当中,应当避免出现断层少环节的情况,保持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之间的合理比例,从而建设合理的城镇体系。由城镇规模等级分布模型可以看出,只有绝大多数城市都分布在中部和底部,只有仅仅一小部分顶部,并且城镇数量随着序数的降低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多,越到底层,小城镇就越能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不难发现该等级分布模型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型。然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同,所以我国各地区的制定的城镇体系不应完全仿照金字塔模型,应当在参考的前提下,选出适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模结构。
3.1.3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我国地区数量众多,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文明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各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速度不一致问题的出现。从城镇分布密度来看,省(区、市)域之间差异较为悬殊(图3-1),共有8个省(区)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可知,我国城镇分布密度最高的是上海,约140座/万平方公里,其次为江苏、天津两城市城镇密度分布不分上下,密度最低的要属西藏、新疆和青海等偏远人口少占地面积大的地区。
第 4 页 共 13页
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图 3-1 我国不同省(区、市)域城镇分布密度
3.1.4 小城镇发展需进一步引导和扶持
小城镇作为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要想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就必须优先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城镇的发展需要政府更多相应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设计与小城镇发展的各种政策不仅不能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反而羁绊了小城镇前进的脚步,例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很多小城市甚至农村的居民为了让自己的子女生活的更好,拥有更好的教育,不惜花重金给子女买大城市的户口,这就反而减慢了小地区的发展,进而更加拉大了城乡差距,更加不利与小城镇的发展。
3.2 城镇化的特点
3.2.1 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是由政府决策并发动的,因此政府也支配了我国建立和发展经济政治一体化特点的城镇体系。十八大针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保证经济稳定发展,提出了两大战略:一个是要加强农民工的公共基本服务项目,在发展过程中要保证质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另一个是要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政府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加速或减缓城镇化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变动户籍政策和调控资本投入。
第 5 页 共 13页
李胜男:我国发展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2.2 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城乡共享,整修农村泥泞难走的道路,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等大网全部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图书馆,农贸超市等配到设施纷纷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农业现代化,居住社区化和农民市民化步伐不断加快。找准“村企合一”的发展路子,带动全民村民共同富裕,更在于在进行高标准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快社区管理向社区自理转变,提高村民素质。近年来,许多大众活动深入农村,老百姓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农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农村各项工作推进加速,新农村建设成果日益凸显。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3.2.3 城镇化发展缓慢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有别于英美这些依靠轻纺工业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中国遵循了前苏联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15
。16]
。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应该比现有成度要高一些,
因为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整体水平并不低。但是重工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构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资本不足以吸引充足的劳动力,这就使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脱节。中国工业化的分散进行进一步导致了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不在一个层面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生产要素的集中度也将越高,经济效益也将越高。反之,如果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间隔严重,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拖累。城镇化的发展历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传统的农业转变成工业,再由工业转变成服务业,最终完成经济体制的大转变。回顾历史发展,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实现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长而不经历人口从农村大规模转移到城市的发展历程。从联合国公布的调查资料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相应处于最低的层次。
第 6 页 共 13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