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竞争力的一个文献综述
渐形成了“创业家能力理论”。 4、三元参与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大学和企业三方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而且实践这些问题大都无法由单方面来解决。在国际科学工业园协会第九届世界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科研机构、企业界和政府三方共同参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三元参与理论”。其基本特点是政府作为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的协调者,并为之提供政策和基础设施:大学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同时从企业获得经费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企业开发转化高新技术以增加效益,同时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高新区这个载体协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于是“三元参与理论”的构想下,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5、高新技术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H.J.艾维斯和R.威特曼等人提出了高技术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想。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危机、经济脆弱的根本原因不再是企业生产成本过高,而是这些企业新技术开发能力和潜力不足,应通过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技术成果商品化、提高企业职业技术水平,加强新技术开发活动等来促进区域企业从事新产品的生产和新工艺的开发、扩大原有销售市场、开发新市场。因此,区域政策的
重点应放在扶持现有和潜在的高新技术企业上。通过支持新技术开发来创造新的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改善区域结构。这一理论对西方各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很大。
了解过于高新技术有关的理论之后,我们来了解有关竞争力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术界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活跃。其中影响最大的观点有3种:国际贸易观、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1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1、国际贸易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其对外贸易竞争力,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其外贸竞争力来反映和衡量,影响对外贸易活动的内在因素可以用来解释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国外市场份额并获取长期利润的能力。外贸竞争力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一国输出扩张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外贸易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身即影响着该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由此可见,用出口竞争力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来衡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是不全面的。另外国际竞争不仅在国外市场上进行,也可以在国内市场上由东道国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利用其数据进行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力的回归分析,其结论是高度正相关,并通过统计检验。
相反国外竞争与国际竞争力的回归分析未通过统计检验,无显著相关关系。国内竞争对生产率提高尤其重要,它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2、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4]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及其理论是他与同事对遍布10个国家的100个行业进行研究后的成果。波特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这些特质包括:1.资源与才能要素: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熟练劳动力,以及在某一行业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2.需求条件:指对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竞争的本质。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促进增强的
系统;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比较利益,注重的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因此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像日本、韩国这类资源稀缺的国家在众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而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长期落后的原因。波特从动态的竞争优势角度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日本、韩国这类国家的竞争优势来自不断创造的要素优势。不断创造的要素比静态的要素更能持久,其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而增加,而靠静态的要素禀赋获得的竞争优势则会随着要素禀赋的消耗而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大量问世,初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动态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3、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O)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WEF[5]和IMD[6]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来,无论从概念到理论,还是从统计方法到分析方法都在不断发展。两机构不断谋求对复杂经济过程的更系统科学的描述和分析,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谋求社会、政治与经济过程的一体化研究模式。目前参加这一评价体系的有5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