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超筋处理三大方法”的理解
在邓老师的“某框架写字楼视频”中有处理三大超筋的方法,现对其理解如下,希望批评指正: )
1.加大截面:(对应结构设计的第一境界:配筋)
加大截面就是增加抗力,增大了砼惯性矩,增加了放置钢筋的空间。一般在建筑要求严格处,如过廊等 加大梁宽;建筑要求不严格处,如卫生间等 加大梁高。
2.点铰(对应结构设计的第二境界:力)
点铰是对输入的弯矩进行调幅到跨中并释放扭矩。
3.力流与刚度(对应结构设计的第三境界:能量,力流是一种能量的流动) 力流与刚度就是通过构件刚度调整来改变输入力流的方向,使力流避开超筋处的构件或减小力流对该构件的输入,将大部分的力流引导到其他构件上,从而达到构件不超筋的目的。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薄的见解,肯定有理解不到位或是错误的地方,请老师及同学批评指正!
正如邓工说的“结构理论博大精深!”
对于 楼主的 所说的那三种处理 方法 实际上 可以理解为邓工的
1,“抗” 增加截面的面积,也就是增加截面的刚度,刚度增大了 抵抗变形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2,“ 放”主次梁相交处, 次梁一端或者两端点铰接,通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般而言,混凝土结构不可能真正做到铰接,此种方法尽量不要采用,如果从“抗”层面 不能解决 采取此种 “放”方法还是可以的,其实主要还是次梁的负弯矩太大,次梁负弯矩对主梁产生了较大的扭矩,通常 主次梁相交处,主梁一般都是 抗扭不足!
3“导” 就是改变结构传力路径,此种方法比较难,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悬挑雨棚,如果悬挑雨棚过大,我们可以直接设置柱子,当然这个柱子可不可以设好像还要征求建筑设计的允许!!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尽量避免采用第二种方。因为即使点铰接,在混凝土整体浇筑后,也并不能达到铰接,会造成梁端产生裂缝,应慎用。可采用加大混凝土梁高,采用高强钢筋,或增大周边梁刚度方法来实现。以上是本人的实际体会,不 妥地方请版主指正,互相交流,共同进步!邓老师是谁我不知道,但是这几种方法还是知道的,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处理超筋相对于调整模型参数应该是一个很小的问题,这几种方法大多会经常用到,现简单说一说:1加大截面,这是在超筋不是太大和建筑条件允许梁高的情况下才适用的,有些建筑层高很低,还要做地暖什么的东西,梁高加不上去,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如果超筋太大,加大
截面可能往往不可行。2点铰,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比如连续梁的中间节点,你强行点铰不符合实际情况,即使计算通过了也是不安全的。3这个概念我是第一次听说,但是也很好理解。同样一个工程,结构高手和菜鸟布置出来的结构肯定是不同的,高手能够使传力途径简单高效,从而配筋量很小,超筋可能性自然就少。这个需要多年潜心修炼,不是一下子的事。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一个构件处荷载很大,且无法减小时,我们就需通过加大截面来增加构件抗力,通常是增加梁高和梁宽,梁高要看建筑是否允许,梁宽又有规范限制,当增大截面无法满足要求时,就会想到第二种方法,点铰接,但是不可取,因为混凝土结构做不到真正铰接;既然抗力无法实现,那么就便向思维,使荷载在此处构件减小,将力引导到一个荷载不是很大的构件处,将力传递掉。 举个例子:某地连续暴雨,河水水位不断涨高,增加河宽、河深都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开挖一条或多条沟渠将部分水流引入更大的河中,即是引流,在结构中
应该叫力的传递。
怎样布局合理,使结构最优化,就是菜鸟向高手转变的过程。
新手愚见,不正之处,还望海涵! 第一种方法是:“抗”,那不够补强那
第二种方法是“避”,通过设铰来避免不利情况的发生,偏于理论,与现实有出
入
第三种是“疏”,通过整体方案的调整来进行结构优化,实现抗力与作用的最优
比
还是第三种方法最有技术含量,第二种情况比如在边框架梁上搭有次梁的情况下
受扭过度而超筋,可以点铰.第三种方法还要好好琢磨以下.
第一种方法简单安全,容易理解,但是受到建筑的限制,比如走廊悬挑梁,往往梁负筋超筋,可以加大梁截面宽度,另外补充一点新手常常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大梁截面,能陪下钢筋了,但是必须检查支座另一端的梁截面是否超筋,
注意这里不是计算超筋,是你配的钢筋超筋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单位常用,次梁两端一般都点了铰,当然前提是次梁没有足够的锚固长度的情况,不过这样的情况是常见的,如搭在200厚的剪力墙,或者200
宽的主梁上,都需点铰释放负弯矩。
第三种方法道理明白,但是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超筋梁附近构件往往也到了极
限,转移后极可能其他梁超筋,这个方法小弟不敢多说,向高手学习中
如果就个别梁超筋的话,采用双筋截面配筋也不错啊,减小梁的相对受压区的高
度,使它小于相对界限受压区的高度,不就变适筋梁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