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美文学中过的哥特传统 - 图文
英美文学中过的哥特传统
尽管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othic 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据笔者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即日耳曼民族)的哥特部落。从公元3世纪起,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在这场改变欧洲历史的民族大迁徒中,骠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条顿民族终于在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而哥特人也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以及北非建立了许多王国。然而同历史上许多征服了先进文明的民族一样,哥特人也被迅速同化,很快失去其民族性,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他们所遗留下来的,主要是一部由巫尔费拉斯(Ulfilas,一位哥特人主教,死于383年)所翻译、现在已经残缺不全的哥特文《圣经》。 但哥特人的英勇善战在南欧人特别是意大利人心目中留下的创伤和既怕又恨的复杂心情并没有随之消失。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151l一1574)在历史的封尘中又找出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12世纪至16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主要体现于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的绝妙象征。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真是再适合不过。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到18世纪中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这种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小说,因其开山之作、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
瓦尔普出身显贵,其父罗伯特·瓦尔普爵士乃辉格党领袖,于1721年当选首相,连任达21年之久。瓦尔普本人后来也当选国会议员,并受封为伯爵。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曾就读于著名的伊顿学院,专攻古希腊罗马人文典籍,深受古典文化熏陶。尽管他对罗马文明景仰有加,但他对当时在欧洲大陆和英国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过分强调理性、忽视想像、贬低情感、斥责神秘和超自然现象的极端倾向并不苟同。他对古建筑颇有研究,对哥特风格更是情有独钟。哥特建筑乃中世纪人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美学趣味之物化。在这些古老建筑或者废墟面前,瓦尔普感到一种超验的神秘,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他甚至将自己的住所“草莓山庄园”也改造为哥特式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上,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成为西方建筑史上“哥特复兴”的开始。
但瓦尔普最突出的成就仍是小说《奥特龙多堡》,这部作品成了哥特小说的奠基之作。故事发生在中世纪,地点是意大利南部一座古城堡。小说主要写曼弗雷德家族的败落。这个家庭的祖先曾篡夺了城堡,因此有预言称该家族将败落,合法主人将出现。曼弗雷德家庭的历代子孙为此都生活在预言的阴影之中。在小说里,曼弗雷德惟一的儿子在举行婚礼这天被一个巨大的头盔掉下压死。为了保住家族的财产和延续后代,曼弗雷德抛弃不能再生育的妻子,竟然试图娶儿子的未婚妻为妻。为此目的,他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甚至误杀了女儿,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小说的气氛阴森恐怖,情节扣人心弦,并且还有神秘的预言以及盔甲抖动、肖像叹气等超自然现象。《奥特龙多堡》从时间、地点、主题、情节、人物类型到艺术手法都为哥特小说特别是早期的哥特小说确立了基本模式。
《奥特龙多堡》的巨大成功使许多作家竞相效法。到18世纪90年代,随着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的《乌多芙堡之谜》(死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和《意大利人》
(The Italian,1979)、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的《修道士》(The Monk,1796)以及其它许多引起轰动的作品相继问世,哥特小说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逐渐定型,而且还影响了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
二百多年来,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文学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如 英国的司各特、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康拉德、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欧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托妮·莫里森等人,或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或将其手法大量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且使哥特小说得以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进入文学发展的中心和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