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四)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性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其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
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学生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培养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试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察等;在教学评价上,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某种特长。这对学生以后在某个领域的创新行为大为有利。
(五)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出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生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只有打破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的深入进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下,创新教育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