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最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言语交际形考任务1-10带参考答案
爹写的纸条,准备查看,一摸口袋说:“没了。”客人大吃一惊:“上个月还好好的,怎么就没了?几时没的呀?”儿子说:“没了好几天了。”客人:“人呢?”儿子:“烧了。”客人:“几时烧的?”儿子:“昨天晚上烧的。”客人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
答: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说,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来的。格莱斯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的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合作”是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交际态度。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的首要原则、根本原则。遵循了合作原则,人际交往很容易获得成功,反之,人际交往则容易失败。
合作原则包含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等。关联准则是指交际者既要做到自己前言后语中所发出的语句相互关联,也要做到与对方的话语和谐衔接。正是上下句之间的关联,把交际双方的语句串联成一个有意义的内在联系的言语整体,从而充分体现了双方的合作性。关联准则强调的是交际双方(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双方话语的默契、内容的衔接。如果交际中发话人一味自说自话,不看对象的反应,或者受话人不听对方的话,答非所问,交际都难以持续下去。
本段会话中儿子与客人的对话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客人问的是父亲的情况,而儿子回答的是纸条的情况,儿子自说自话,不顾客人的反应,答非所问,因此引发了客人的误会,会话失败。
3.言语交际中违背合作原则,会产生会话含义,即暗示意义。分析下面会话违反合作原则哪一条,产生了什么样的会话含义。
刘乙和张甲是同事,刘乙经常向张甲借钱且经常不按时归还,所以张甲后来就不乐意借钱给刘乙了,只要能推脱就尽量推脱。这天,刘乙又向张甲开口借钱了。
刘乙:市场上又出了一款新手机,你借我两千块钱吧,我打算去买一个。 张甲:你看我这手机都使用了五年了,你那个手机刚买不久呢。 刘乙:不过那个新款手机实在是好看,要不你借我一千块钱吧。 张甲:噢,到吃饭时间了,我们吃饭去吧。
张甲说完,拿着饭盆急急忙忙就走了,丢下刘乙一个人在办公室发呆。
答:会话含义实际上是一种暗示意义,相对于从字面理解的显示意义而言,它是一种言外之意,也是一种语用意义。发话人以一定的语言形式为外衣,将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包裹于其中,受话人则要采用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分析、推导,才能领会发话人潜存在字里行间的真实信息,否则,就可能造成误解,影响会话的继续。
言语交际之所以会产生会话含义,主要是因为发话人违反了会话的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在本段对话中,张甲出于不想借钱给刘乙的目的,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不与刘乙的话语衔接,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把要表达的真实意义隐藏在话语中,于是产生了会话含义,即暗示意义。刘乙向张甲借钱买手机,张甲先是暗示自己的手机用了五年也没有买新的,但刘乙没有理会张甲的用意,继续借钱,张甲只好用与借钱毫不相干的吃饭话题来搪塞,然后急忙走了,二人对话失败。
4.运用礼貌原则分析下面的对话。
(1)小王搬过小李的自行车就走,对小李说:我用一下你的自行车。小李很不高兴地说:干嘛呀!你打招呼了吗?你当是你自己家的呀!
(2)小王:小李,你下午出去办事吗?
小李:我在办公室帮主任写材料,你有什么事吗? 小王:我借一下你的自行车去邮局寄快件,可以吗? 小李:你用吧。一会我给你车钥匙。 小王:太谢谢你啦!
小李:你客气了!咱谁跟谁呀!
答:礼貌原则要求我们运用语言时,一方面要做到热情、尊重、友好、同情等,另一方面要注意言语的运用技巧,特别要注意礼貌词语的使用。
在第一段对话中,小王借用小李的自行车,却没有征求小李的同意,没有表现出对小李的尊重,也没有使用礼貌用语,违反了礼貌原则,因此引起小李的反感。
在第二段对话中,小王想借用小李的自行车,他充分考虑小李的情况,设身处地为小李着想,先问小李下午是否出去办事,接着就借用问题征求小李的意见,在小李表示同意之后,小王又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对小李的感谢,使小李感受到被尊重,因此小李愉快地把自行车借给了小王。
5.运用协调原则分析刘芳芳在不同场合说的话: (1)在药店:服务员,我嗓子疼,请问买点什么药好呢?
(2)在教室:同学们,老师嗓子不太舒服,说话声音小,大家可不要在下面说话啊! (3)对儿子:宝贝,妈妈嗓子疼,很疼,今晚不讲故事了,明天再讲好吗? (4)对丈夫:哎呀,我嗓子疼死啦,快帮我倒杯水,拿颗含片嘛!
答:“协调”是指配合得当,是言语交际不可缺少的策略。协调原则是通过协调双方的话语形式,来协调双方的交际心理,从而达到协调双方言语行为的原则。这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上保证言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协调原则包含得体准则、合意准则和接近准则。
得体准则是指:第一,表达者通过组织恰当的话语形式,传递一定的会话含义,以达到自己的表达目的。第二,表达者的话语要与交际情境相互适应。第三,表达者的话语应当与自己身份相符。
合意准则是指:第一,发话人的话语应该在交际对象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限度内;第二,发话人的言语行为应该是在交际对象认为得体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接受者的理解应该尽可能做出相应的贴切的言语行为反应。
刘芳芳在药店买药,对服务员说话时比较客气,使用询问的口气;对教室对同学讲话时,带有请求的意味,希望学生体谅她身体不适,不要在教室里讲话;对儿子讲话时,也是使用商量的口气,同时表达对不能给儿子讲故事的歉意;在对
丈夫讲话时,使用撒娇和提要求的口气。以上表明刘芳说话的对象是有差异的,因此她有意识地调节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协调双方的交际关系,既有所要求,也有所让步,从而保证了言语交际的顺行进行。
二、问答题(50分,每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幽默故事,说明语误产生的原因。
(1)彼得在课堂上大声嚷嚷着问老师关于作业的事。老师对他说:“这个问题你私下来谈。”课后,彼得到办公室找老师问问题,把教科书撕成几块。老师问他为什么撕书,彼得说:“你不是叫我撕下来谈吗,我就撕下来了。”
(2)秘书给张书记写了学习网络知识的动员报告,其中一句是:“拿了文凭的和尚未拿文凭的干部都要学习”。在报告时,张书记念成了“拿了文凭的和尚,未拿文凭的干部都要学习”。下面的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张书记一脸严肃地说:“笑什么笑,连和尚都要学习,何况干部呢!”
答:第一个故事是词语的误用,彼得对“私下来谈”这个词语的含义没有深入地理解,从而造成语误。
第二个故事是语法结构错误,张书记对句子的结构成分理解有误,没有正确地断句,把“和”与“尚“字连读,从而造成了语误。
2.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联系和区别在于:
第一,合作原则是考虑话语是否成立;礼貌原则是考虑话语是否可行。 第二,合作原则重在解释并指出人们怎样表达;礼貌原则重在解释并指出怎样使对方接受。
第三,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含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的和应该怎样理解;礼貌原则要求交际者在理解会话含义的同时选择恰当的交际方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