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PA备考专题: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67页-很全》
《CPA备考专题: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
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基本上贯穿了整本教材,在多个章节中均有涉及,比如金融资产中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利息调整的摊销,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等等,由于涉及到财务管理中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没有学习过财务管理课程的学员,理解会比较困难,本专题分别对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进行详细剖析,希望能够对大家理解此知识点的有所帮助。
摊余成本: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
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摊余成本通用公式
本期末摊余成本=上期末摊余成本-[现金流入或流出(应付性质的为减已付或应付,应收性质的为减已收或应收,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为0)-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注意:上期末摊余成本可以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其中“现金流入或流出-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
关于实际利率
①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②确定实际利率时,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但合同约定的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等需要考虑。
③实际利率应当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确定,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④确定实际利息时应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的合同条件(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权、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确定未来现金流量,但不考虑未来信用损失。无法可靠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采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⑤实际利率在取得投资时确定,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时也可按票面利率计算投资收益。
⑥如果用插值法求实际利率,则一个值用票面利率,另一个值则根据是折价还是溢价,如果折价,则用比票面利率大的值试,溢价反之,这样效率会高一些。
摊余成本系列之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界定及特征
(一)如何界定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都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性质,但期限较短(一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不能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1)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3)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
如果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前处置或重分类,通常表明其违背了将投资持有到期的最初意图。如果处置或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即企业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达到或超过总量的10%),则企业在处置或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扣除已处置或重分类的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包括新购入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例如,某企业在2007年将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出售了一部分,且重分类或出售部分的金额相对于该企业没有重分类或出售之前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总额比例较大,那么该企业应当将剩余的其他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且在2008年和2009年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能将任何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注意:这是惩罚性规定)。但教材上注明了例外的情况,要注意理解这些内容。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征
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2.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
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1)初始计量: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面值)
——利息调整 (差额,或贷记)
应收利息(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 (实际支付的金额)
(2)后续计量:
1)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债券利息: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这里可以将期初摊余成本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