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分为三种题,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
形式推理考查基本的命题特点和推理规则,这种题的难点是理解这些推理规则。切莫死记硬背,因为很容易忘记、混淆,我觉得应该举生活中最常见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推理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做题时直接运用推理规则,就无需纠结了。 分析推理可以说是逻辑判断中最难的,因为它不考知识,只考分析推理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学习难得多,实在不能掌握复杂的技巧,那就学会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三大万能利器,学会借助列表、假设和列不等式做题。 具体技巧
一、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例: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
A. 甲不是湖北人 B. 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 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 湖北人年龄最小 答案: D
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湖北人 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 (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提示: 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总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二、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1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
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根据: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 三、确定条件多 排除做首选。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逻辑判断题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只要“盯住”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可有些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若能直观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就可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关于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见下文实例讲解。
例1. 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
①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③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 ④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 A. 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 B. 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 C. 甲是画家,乙是作家 ,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 D. 甲是作家,乙是画家 ,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 答案: B 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根据条件①“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A和C。 (2)根据条件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D。答案为B。
四、条件不确定 假设是关键。
2
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 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例1. 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 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 由此推出( )。
A. 是甲做的好事 B. 是乙做的好事 C. 是丙做的好事 D. 是丁做的好事 答案: B 考点: 假设
【解一】 (1)此题似乎像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
(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推出是乙做的好事。答案为B。
【解二】 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丁说“乙说的是事实”为假,推出:乙假。即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答案为B。
提示: 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 总结:
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五、阅读要分清 论据和论点。
所谓论据,就是得到结论的根据,也称前提、例证、证据、假设、支持句、加强句等,统称为分句。分句对结论或观点具有说明、支持和加强的作用。所谓论点,也就是在论述中要表述的观点,也称论题、结论、看法等,具有结论性、概括性的作用。统称为主句。
通俗地说,论据(分句)是“前提”,或称“原因”,是论述的依据;论点(主句)是“结论观点”,或称“结果”。在“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前提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的,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点和论据,也就是分清主句和分句。
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在阅读试题中,一段并列关系的论述,其实是有主句和分句层次的。阅读中,分清主句和分句,是快速、正确解析逻辑论证试题的关键。
例1. 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
3
A. 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 B. 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
C. 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 D. 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 答案:B 考点: 削弱主句 解析:(1)整合题干:
主句:专家观点,由于雨水冲刷,将先秦陶片冲入唐代古墓; 分句:唐代古墓中发现先秦夔文陶片。 提问要求:削弱“专家观点”,即主句。
(2)选项B“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直接反驳专家观点“雨水冲刷带入陶片”。答案为B。 (3)选项A“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
(4)选项C“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以及选项D“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不能说明“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因此不应入选。 六、选项要证据 直观是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要考查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做“直观”题。“直观”题的特征是:从几个并列的条件中直接推出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如:雨亭学习好、身体好、事业心强。那么可以直接单独推出“雨亭事业心强”。亦可“重复式”地全部推出。这样的推理在普通逻辑中被称做“联言推理”。
例1. 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从以上论述,可以推导出的是( )。 [2009年福建省春季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3] A.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申请行政复议 B.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提起行政诉讼 C.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D.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起行政诉讼 答案: D 考点: 联言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公民等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②不服复议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
(2)根据②“不服复议,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直接推出D,“对行政复议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3)选项A、B都不全面,和题干条件“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不符,排除。 (4)选项C“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与题干“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矛盾,排除。
例2.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