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附20套中考模拟试卷】福建省福州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猜想 I:只有 CaC12 猜想 II:有______;
猜想 III:有 CaC12 和 Ca(OH)2; 猜想 IV:有 CaCl2、HCl 和 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两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_____ 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方案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产生白色沉淀 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 III 是正确的。丙组同学认为方案二滴加 Na2C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 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_____。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B 【解析】 【详解】
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很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强于Y、Z;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说明Z的活动性强于Y,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X Z Y,故选B。 2.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根据该装置的特点,导管是伸入液面以下,所以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因可能是:I中生成的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液体压入Ⅱ中,与Ⅱ中的液体反应生成沉淀,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四个选项中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即可选择出正确选项。:A、I中NaHCO3和稀HCl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氯化钠、或者未反
应的盐酸压入Ⅱ中与NaOH溶液,盐酸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钠和水,氯化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I中Al和稀H2SO4反应会生成气体氢气,试管内气压增大,将生成的硫酸铝和稀H2SO4压入Ⅱ中,二者均会与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符合实验现象,正确;
C、I中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无气体生成,所以I中液体不会进入Ⅱ中,故无白色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I中铜和稀硫酸不会反应不会有液体被压入Ⅱ中,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D错误;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错误;B、锥形瓶
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错误;C、物质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正确;D、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错误。故选C。 4.B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后有2N、C、4H、4O,而反应前有4H 、一个C原子,反应前后差2N、4O,所以框内物质的化学式为NO2,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以及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详解】
A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1:1:1,质量比是3:8:11。不符合。 B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2:1:2,质量比是7:4:11。符合。 C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2:1:2,质量比是1:8:9。不符合。 D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1:2:1:2,质量比是4:16:11:9。不符合。 故选B。 6.B 【解析】
【详解】
①由于没有提及具体的铝和铁的量,所以不能判断金属是否剩余,而银不能和酸反应,所以不能判断一定产生气泡,故①错;
②由于没有提及具体的铝和铁的量,所以不能判断是否将硝酸银全部置换出来,所以不能判断一定产生沉淀,故②错;
③由于铁和铝的活动性都比银强,所以在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单质,故③对;
④由于溶液是浅绿色溶液,可以推断有硝酸亚铁,铝的比铁活泼,所以铝应该先反应完了,所以一定有硝酸铝。所以一定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铝,可能有硝酸银。,故④错; 即题中所给的说法正确的只有③,即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7.D 【解析】
A、氧化钡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是金属氧化物,硝酸钡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是硝酸盐,故正确;
B、CO2、甲烷(CH4)、臭氧(O3)等气体都能产生温室效应,故正确;
C、由图2 可知,该技术实现了将NOx转化为N2,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故正确;
D、反应前氮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反应后以单质形式存在,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改变,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故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了,硝酸钡和氧化钡中的钡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价,故钡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故错误。故选D。 8.C 【解析】 【详解】
A.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是红棕色固体,铁粉是黑色固体,a处固体应该是由红棕色逐渐变为黑色,选项A不正确;
B. 该实验可验证CO的还原性,选项B不正确;
C. 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待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止通CO,否则易导致生成的铁再被氧化,选项C正确;
D. 在整个实验操作中,c处的尾气应处理后再排放到空气中,否则易导致污染空气,选项D不正确。故选C。
9.C 【解析】
A、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汞元素:Hg;Ag是银元素;错误;B、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铁离子:Fe3+;Fe2+是亚铁离子,错误;C、氨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所以表示为NH3,正确;D、氧化铝中铝元素为+3价,而氧元素为-2价,所以可以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书写,得化学式为Al2O3,AlO错误。故选C。 10.A 【解析】
A. B.试题分析:某化肥与碱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证明该化肥是铵态氮肥,是正确的叙述;向某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证明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是错误的叙述,可能是氢气和二氧化硫等气体C.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证明该物质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D.将某无色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10,证明该溶液是碱性溶液溶液;故选择A 考点:化学原理 11.C
【解析】A、硝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分类正确; B、硫酸是由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故选项分类正确;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分类错误; D、氧化铁是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分类正确。 点睛:
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2.C 【解析】
A、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故乙是一氧化碳,则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能产生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反应①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②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④是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是碳,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一氧化碳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也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③的转化不只是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的,错误,符合题意,故C正确;
D、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正确,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 13.A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