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部)玉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1
对玉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玉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苑
城镇化象征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不断追求资源高效配置,现代文明不断提高的过程和结果。近年来,玉门市委、市政府积极策应中央、省市城镇化发展战略部署,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全市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玉门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始终把城市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用战略的思维、世界的眼光定位城市,优化城镇乡村功能布局,强化区域主导功能,确保城镇布局、产业布局、项目布局、生态布局有机统一。一是“多规合一”统筹推进。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等“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合理安排市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 实行“一套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实施”,完成了《玉门市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5-2030)》编制,实现一张图作业,统筹空间资源配置。二是城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制定出台了《城市管理暂行规定》、《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扎实开展了“绿美净工程”、“城市管理年”等专项行动,配合动态监控,严格执法检查,城区重点路段、背街小巷、住宅小区等区域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三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紧紧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深
化文化资源挖掘,投资15.99亿元,实施文化产业项目19个,玉门国家公园建设项目栈道、观景台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开工建设;玉门红色文化博物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火烧沟彩陶研发中心、玉门文化博览园等项目有序推进。
在优化城乡环境发展上,玉门市坚持建管并重,统筹发展,围绕“城乡统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设施运行效能。一是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资50多亿元,先后实施150多项迁址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七纵六横”城市主次干道54公里。公园、休憩广场、上下水、供热、路灯、人行道、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健全;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整合配齐;玉门三中、文化三馆、全民健身中心等社会公益项目合理布局;集中供热和管道天然气供给正常。二是村镇建设逐步健全。以中心集镇、道路沿线、旅游景区、产业园区为重点,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分类指导、合理规划等措施,累计投入资金约14亿元,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460多项,新建、改造农村危房21750户,新建千米农田防护林427亩,铺筑“村村通”油路73.54公里,通村道路通畅率达100%,乡镇基础设施承载功能明显增强。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开展。建立健全以公租房为主体,满足多层次群体、多元化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全市已累计投资4.37亿元,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5.3万平方米、5450套。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3344户3823万元。常驻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18.2%。四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沿用社区建设规划理念,坚持城市社区运行标准,完善新型农村集镇社区部局规划,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纵深推进。
在实现城乡经济同步发展上,玉门市坚持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继续实施“强工兴市、转型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了城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一是着力
打造“三大基地”,工业经济扩张增量。制定工业激励帮扶政策,落实“四帮一联”工作机制,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石油化工、煤化工三个百亿元产业链,全市各类电力装机达到303万千瓦,发电量达到35亿度,浩海公司、松迪公司焦化项目顺利推进,工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富民产业发展有力推进。围绕“1211”发展目标,壮大增收主导产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10.9万亩,流转土地4.6万亩,完成高效节水改造10万亩,玉门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草牧业试点县。三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业创业途径不断拓宽。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实现三产增加值4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实施三产项目71个,九洲大厦、铁人数字影院等项目建成投用,国际大酒店、时代购物广场、老城区农贸市场和老市区自由路市场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在坚持保障民生,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上,玉门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竭尽所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引导非公经济组织、三产服务业从业人员、新办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救助,城乡居保、医疗保险,就业创业培训水平稳步提升。二是城乡教育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快推进教育均等化建设,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实训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实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城乡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三是城乡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农村文化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搭建“乡村舞台”20个,以承办酒泉市第四届运动会为契机,成功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和节会活动,玉门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积极争取乡镇卫生项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顺利通过第八次省级卫生城市复审,为争创全国
卫生城市奠定了基础。四是撤乡改镇顺利完成。按照成熟一个,报批一个的步骤,下西号乡、黄闸湾乡、柳河乡的“撤乡改镇”工作已获得省民政厅批准,正式更名。
在坚持节约资源,努力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发展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严格控制无偿使用土地范围,缩减划拨用地的项目类型,通过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落实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梳理和完善了土地使用权交易招标、拍卖、挂牌程序以及工作流程,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比例明显提高。一是是各类产权登记工作扎实推进。加快产权登记信息系统建设,扎实推进产权登记工作。累计完成全市79万亩212宗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和所有权数据库建库工作。同时,成立了不动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经费,靠实工作职责,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加大农村金融环境改造,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范围逐步拓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业务覆盖新老市区及12个乡镇,支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1457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93572万元。持续加强小额贷款公司在支持“三农”方面发展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小企业和农户一些小额、分散、短期资金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在坚持环保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生态宜居发展上,科学划定城乡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乡生态空间,倡导建立低碳、生态、绿色产业体系,推进城镇乡村绿色发展,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一是城镇园林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推进城镇公共绿地建设,重点实施了投资2700万元的铁人大道景观带、投资1亿元的玉泽湖公园、投资5400万元的玉泉湖景观带、投资3000万元的水系景观带等特色园林景观,全力打造了“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城中有林,林中有景”和“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的生态城市,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