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堂观察下的有效互动课堂》课题申请书 - 图文
会议成为各抒己见的妄议或空谈。
2、观察者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对观察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要按观察任务来确定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如观察四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观察者应选择离他们较近的位置,以便随时记录他们参与的时间等;如观察教师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观察者应选择便于走动的位置,可及时移动来了解具体情况。但还应注意,观察者所选定的位置在一节课内通常是固定的,应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宜,尽量避免与教师的课堂走动发生冲突。
3、观察者要如实地记录你所看到的与听到的种种现象,在一些需要连续记录时,一般不宜当场花时间对现象进行分析或做出判断,以免影响记录的进程,或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
4、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应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观察者的表情不能过于丰富,应保持冷静;观察者不应着奇装怪服,尤其是观察位置面对或靠近学生时;观察者不应进行不必要的走动;观察者之间不应相互讨论,发出声音,因为这些行为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教师或学生的注意,影响教与学的进程。
资料5
课 后 会 议
课后会议指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持续时间视情况而定,一般至少需要30分钟。被观察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前会议所制定的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每位观察者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的信息,提出基于有效教学的改进建议和对策。在课后会议的基础上,观察者提供一份自我反思报告,观察者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观察报告。课后会议旨在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
一、 我组授课教师的课后反思:文长绞、谭金梅、覃瑶 二、 我组的课后反思: 1、目标达成90%
2、教学行为:本节课我组比较侧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实践操作,直观的感受了角,对角的定义有了明确的概念,加上小组合作的方式,拼角和画角,一直围绕探索角的概念而展开,从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一直都在积极参与中,一步一步的明确角的相关知识,应该说教学行为是达到了教学目标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三、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结合以往观课议课的经验,从问题的意义类型角度,将课堂提问归纳为以下几类:
1、常规管理性问题:包括教学组织问题;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问题和非知识性的环节过渡问题。
(1)教学组织问题:如“这一小组完成了吗?你们准备好了吗?等
(2)对学习态度、情感的引导评价问题:回答问题声音要怎样啊?对听的同学提个什么要求?等。 (3)非知识性环节过渡问题: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喊一喊角的名字好不好? 2、判断性问题:他说的对吗?是不是这样?会不会读? 3、识记性问题:哪里有角?从哪里到哪里是角?
4、理解性问题 :你是怎样想的?这个是角吗?为什么?
5、发散性问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喜欢哪怎么判断?为什么呢? 6、 无关性问题(低效、无效):同不同意?好不好?是吧?记住了吗? 一、根据 《课堂检测达标情况 》 观察分析和建议: 有待提高的地方:在辩角,拱桥处仍有学生出错。
反思:拱桥处仍有学生出错,说明学生对角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能及时根据认知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反馈。我们应该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中,特别是拼一拼的环节中,说让学生说一说曲线拼成的就不是角?为什么不是角?较深印象。在折一折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怎么做,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指向性去完成。折成半圆时又为什么不是角,说明理由,达到加深巩固的目的。 二根据《有效提问汇总表》观察分析和建议:
谭金梅老师一课,杨艳老师观察表 类 别 第一大类 有 效 评价类型 ①引入过渡型 ②分析理解型 ③评价创新型 ④启发诱导型。 个 数 5 2 2 4 所占比例(%) 33℅ 13℅ 13℅ 27℅ ⑤其他 合 计 第二大类 低 效 ⑥过易的 ⑦过难的 ⑧题干指向不明的。 ⑨与目标关系不紧密的。 ⑩其他 合 计 第三大无 效 提问总数 ⑾与目标无关的或者问比不问还不好的问题。 总 计 覃瑶老师一课,杨艳老师观察表 类 别 第一大类
有 效
评价类型 ①引入过渡型 ②分析理解型 ③评价创新型 ④启发诱导型。 合 计
第二大类
低 效
⑥过易的 ⑦过难的
⑧题干指向不明的。 ⑨与目标关系不紧密的。 合 计
第三大类 无 效 提问总数
⑾与目标无关的或者问比不问还不好的问题。 总 计
2 15 5 0 1 3 1 10 3 28 13℅ 54℅ 50℅ 10℅ 30℅ 10℅ 35.7℅ 10.7℅ 个 数 3 1 0 6 10 2 0 1 1 4 3 17
所占比例(%) 30℅ 10℅ 60℅ 59℅ 50℅ 25℅ 25℅ 24℅ 18℅
通过上述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出,本课有效提问约占2/3,总体上把握了提问的有效性。但是这个结论是在除去“对不对”、“是不是”这些口头习惯性用语的前提下得出的,教师的提问仍存在一些随意性,特别是口头禅的使用。思考性问题也偏少,这都是执教教师应该反思的。
针对我们的这堂课,我组提出一下建议: 1.多提些针对性的问题。
应该充分的分析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认真设计问题。巧问,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多角
度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2.构思探究性的问题,并把握回应时机。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适合学生进行多途径的研究解决办法,并适当的留有课堂空白,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3.体现问题的分层梯度。
在提问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由简到繁,逐步深入,从而解决教学难点。分层的提问,既理喻学生思维的启迪,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跟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情况》观察分析和建议: 有待提高的地方: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回答问题,集体回答问题的次数过多,老师说的也很多。
反思:在课堂上老师应 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少讲精讲。
从上面的观察可以看出一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课堂问题数量分析。 (二)课堂问题类型分析 (一)课堂问题数量分析。
1、低年级的课堂问题密集度大,且时段(每10分钟为1时段)分布较均匀,经整理后每个时段约为20个问题,这些问题指向清楚,目的单一,难度较低,句式简单,反映出低年级课堂的教学特点:一方面,学生由于年纪小,语言分析表达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将一个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作出清晰明确的判断、分析,并迅速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能力差,同时也正是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期,教师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形成坐、写、说、听各方面习惯,通过问题来激励、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由此导致低年级课堂常规管理性问题多,课堂问题总数量地多的结果,符合低年级的课堂特点。
2、数学课堂的问题密集度比语文课堂高。这也符合课程本身的特点,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藉文本这一平台展开对话与交流,文本的客体地位相对独立,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剖和再处理,把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文本学习中吸取知识,发展思维,长进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分拆成一个个的问题阶梯,学生在拾阶而上的历程中必然要一次次地走进文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寻找、比照,思考、建构,由此,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自己阅读的时空,教师提问数量相对要少些。
而数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是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文本、内容通过教师再处理后,分散贯穿在全课的始终,学生从感知、了解到理解、应用的过程即是答疑、释疑、质疑的问题引思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目标的落实,对课堂的个性化解读均蕴含在一个个问题之中,因此,数学课堂提问、答问的过程即是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问题数量多是必要的,合理的,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二) 课堂问题类型分析
1、数据统计表明:与知识学习有关的四类问题中,判断性问题,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三类问题所占比例较重且较均衡,发散性问题偏少,反映出我们的课堂目标指向明确,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重视调动学生的认知与经验积累参与到新知的构建中来。结合数据和观察现场实录分析,判断性问题偏多,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判断,对知识本身的判断、对自身认知程度的判断,而其中有不少是无意义重复、判断,比如:“你们同意吗?”“这样是吧?”。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我们老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认知感受,重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在提问这一细节上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出提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进一步折射出老师们在备课时对课堂问题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包括知识学习的递进性问题、学习态度情感培养的评价性问题等)。
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力点,也是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散性问题过少是课堂缺少生机活力,课堂内涵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课堂开放理念不够,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是按环节走的,环环相扣,担心因开放而误时误事,由此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聚敛多发散少。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我们发现开放性问题仍然可以预设,可以在备课时予以充分地预见,这种预设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对学生认知基础、认知方式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开放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这一片广阔的时空会让课堂有更多的精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