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金融基本理论2之资本结构理论
第四节 资本结构理论
一、资本结构的定义
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由负债和权益两部分构成。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仅包括权益资本、长期债务资金,还包括短期债务资金。狭义的资本结构仅指长期债务资金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不包括短期债务资金。
最佳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
二、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仅是对事实的简单陈述和一些零散观点,没有用典型的经济学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更谈不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与米勒(Miller)首次将市场均衡理论用于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开辟了先河,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建立。此后经过了近五十年的研究历程,人们对于资本结构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纵观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阶段(1958年以前)、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1958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资本结构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目前)和后资本结构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目前)。
(一)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资本结构理论。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可以追溯到1946年希克斯在著名的《价值与资本》专著中找到资本结构踪迹。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他把当时对资本结构的见解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Net Income Theory)、净营业收益理论(Net Operating Income Theory)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The traditional theory)。
1、净收益理论
该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的:(1)投资者对企业的期望报酬率Ks(即股东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2)企业能以固定利率Kb无限额融资。因为Ks和Kb固定不变,且Kb < Ks,企业可以多多举债。(3)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公式:
Kw?Kb?[B(B?S)]?Ks?[S(B?S)],随着债务增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渐趋下降,
当债务融资达到100%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因此,该理论认为:企业利用债务筹资总是有利的,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这是因为,债务资金在企业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综合资本成本就越接近债务成本,又由于债务成本一般较低,所以,负债程度越高,综合资本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将达到最大。
不过,该理论假设在实际中很难成立。首先,债务资本的增加,意味着财务风险增大,作为理性人的股东会要求增加报酬率Ks;其次,由于债务增加,债权人的债券保障程度下降,风险增大,Kd也会增加。这是一种极端的资本结构理论观点,虽然考虑到财务杠杆利益,却忽略了财务风险。
2、净经营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增加负债比例时,虽然负债资本成本较之于股本成本低,但由于负债加大了权益资本的风险,使得权益成本上升,于是加权平均资
1
本成本不会因负债比率的提高而降低,而是维持不变。因此,企业无法利用财务杠杆改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也无法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的应是其营业收益。
净营业收益理论隐含这样的假设:即负债的资本成本不变而股票的资本成本会随负债的增加而上升,同时认为负债的资本成本小于股票的资本成本,结果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变。按照这种理论推论,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筹资决策也就无关紧要,可见,净营业收益理论和净收益理论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理论。
3、传统折衷理论
传统折衷理论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一种折中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程度内却不会完全抵消利用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此会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超过一定程度地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以后,债务成本也会上升,它和权益成本的上升共同作用,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这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线呈现U型结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最低点,这时的负债比率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最初的MM理论——资本结构无关论
莫迪格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58年提出了最初的MM理论。最初的MM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基本假设基础上的:①企业只有长期债券和普通股票,债券和股票均在完全的资本市场上交易,不存在交易成本;②投资者个人的借款利率与企业的借款利率相同且无负债风险;③同一风险类别假设,即经营条件相似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④每一个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平均营业利润的期望值都相同;⑤所有的现金流量都是永续年金,包括企业的利益、税前利润(EBIT)等,即企业的增长率为零。
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认为企业无论以负债筹资还是权益资本筹资,都只是改变企业总价值在股权与债权人之间的分割比率、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风险相同而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等的。因此企业的价值和资本成本均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最初的MM理论的研究假设前提远离现实,但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模型,特别是将资本结构研究抽象到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和债务人之间的矛盾与利益的协调,突出企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资本结构决策,以寻求三方面利益人的利益均衡,故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起到奠基作用。
2、修正的MM 理论——资本结构有关论
1963年,Modigliani和Miller又发表了《公司所得税与资本结构:一项修正》一文,将企业所得税引入到无企业税模型中,改变了最初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的结论。推导出的结论却是:当考虑企业税带来的影响时,企业可利用财务杠杆增加企业价值,因负债利息避税利益,企业价值会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当100%负债时企业价值最大。
根据当时的美国税法,以企业息后利润为基数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发放股利要在税后净利润中扣除。这相当于对债券利息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股利支出则正相反。假设企业的负债是永久的,并且免税额只取决企业所得税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则为了追逐债务的免税优惠,企业经营者将不断提高负债比例,直到企业负债比为100%。此时资本成本最低,资本结构最优。这个结论与现实显然不符,大部分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负债,那么是什么原因阻止了企业无限追逐债券的纳税节约?
3、回归的MM理论——米勒模型
1976年,米勒发表《负债与税收》,将个人所得税因素引入修正的MM理论,建立了加入所得税得税因素的MM理论。米勒模型是同时考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的MM理论。
2
该模型认为:当企业所得税提高,资金会从股票转移到债券以获得节税效益,此时企业的负债率提高;如果个人所得税提高,并且股利收入的税率低于债券利息收入的税率时,资金会从债券转移到股票,此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米勒模型是MM 理论的最后总结和重新肯定,它的研究前提没有改变,虽然数理逻辑严密,但仍难以得到实践的验证。
4、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修正了的MM理论,但也只是接近了现实,离经验尚有一定差距。 在现实经济实践中,事实是各种负债成本随负债比率的增大而上升,当负债比率达到某一程度时,息税前盈余会下降,同时企业负担破产成本的概率会增加。还要看到,筹资的来源和结构还存在着一种市场均衡问题,债务关系还存在着代理成本和披露责任问题。因此即使修正的MM理论模型也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绝大部分经营良好的企业,许多著名的大企业都只有较低的负债,而且大都小心翼翼地维持其债务不超过某一限度。为解释这一现象,权衡理论应运而生。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瓦勒(Warner,1977)、梅耶斯和海吉拉夫(Myers and Majluf,1984)针对MM理论的缺陷提出了“税负利益——破产成本”的权衡理论。他们认为:MM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完全忽视了现代经济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因素:财务拮据成本(又称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从而使MM理论的结论失去现实意义。权衡理论通过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以外的的各种假定,考虑在税收、财务拮据成本、代理成本分别或共同存在的条件下,资本结构如何影响企业市场价值。
权衡理论表明,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减税效应,使企业价值增大;但是,随着负债减税收益的增加,两种成本的现值也会增加。只有在负债减税收益和负债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间保持平衡时,才能够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
扩展阅读:权衡理论放宽了MM理论信息完全以外的各种假设,讨论债务的收益与成本
如何平衡,认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企业负债所引起的企业价值增加与因企业负债上升所引起的企业风险成本和各项费用相等时的平衡点。这一理论也可以说是对MM理论的再修正,从而更接近实际。权衡理论认识到各个企业的目标负债率可以不同,有着安全的,有形的资产和大量应税收入的企业应该有高的负债率,而有着较多有风险的,或无形资产的或亏损企业应该主要依赖股权融资。经验证据证实了有较多有风险的或无形资产的企业的负债率要低得多。但是经验证据也表明在一个行业内,大多数盈利企业的负债率比亏损企业要小一些。而权衡理论论为高额利润意味着有更大的负债容量和更多的应税收入需要利息税盾,它们应该借的更多而不是更少。另外,因为权衡理论把研究视野集中在企业的外在因素之上,即权衡理论只重视税收、破产等“外部因素”对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影响,加之主观的批判与客观的际遇。这样看来,权衡理论并不是完美的。这需要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心的新资本结构理论取代了权衡理论。
(三)新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70代以来,经济学家们将现代分析工具,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等,引入资本结构分析。一系列解释资本结构问题的新观点便应运而生,其流派众多,主要有:
1、代理成本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 Meckling,1976),认为不对称信息是代理成本存在的主要原因,公司的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和冲突本身引起的公司价值的损失称为是代理成本。代理成本的存在使得公司只能在股权融资与负债融资之间寻找平衡点。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与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相等时公司总资本成本达到最小,此时资本结构是公司最优资本结构。
3
2、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探讨的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选择何种方式,向市场传递企业价值信息。
3、优序融资理论
1984年,梅耶斯(Myers)和迈基里夫(Majluf)在Ross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也称啄食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以非对称信息条件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为前提,认为企业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使得投资者从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来判断企业市场价值。企业会根据投资机会调整目标利润分配率,但相对于投资机会和利润这一比率是不易变动的,这就意味着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支出是不等的,当内部现金流小于投资支出时,公司会改变资产组合;当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时,公司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即从债务融资开始,然后选择混合型证券组合,如可转换债券,最后才会选择股权融资。
(四)后资本结构理论
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的迅猛发展之后,新资本结构理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却难以为继,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因为新资本结构理论的核心——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发展上出现颓势。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后资本结构理论应运而生。
1、企业控制权理论(corporate control-based models)
20世纪60年代,亨利?曼尼(Henry G . Manne,1964)提出了企业控制权市场理论:当企业经营不善时,企业股票价格下降,这时资本市场就会有人公开接管企业,更换现任管理者,这种接管被称为敌意收购。敌意收购给在职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成为股东约束不称职管理者的有效手段,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用脚投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兼并与接管活动的深入进行,人们发现资本交易不仅会引起剩余收益分配问题,而且还会引起剩余控制权分配问题。基于普通股有投票权而债权人无投票权的事实,管理者经常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改变企业投票权的分布,从而对接管成功与否产生影响,这样形成了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控制权理论认为,管理者占有的股份越多,其控制能力也就越强。这样,由于管理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而且这种偏好未必与其管理营能力的大小相关,难以市场化),他们通过影响控制权的分配所形成的资本结构来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
2、资本结构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资本结构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逐渐融合,形成了一支年轻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分支——以产品、要素市场相互作用为基础的资本结构理论。这使得经济学家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时所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更加符合现实的市场情况。资本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向正趋于系统化和微观化。在系统化方面是将资本结构、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宏观经济环境纳入一个框架进行分析;微观化方面是进一步研究债务期限结构、优先结构、债务契约等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影响。
3、市场择时理论
西方金融学领域对市场时机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Taggart(1977),他在《融资决策模型》一文中指出,“长期债权和股权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证券发行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1996年Stein在其论文《非理性世界的理性资本安排》中首次提出市场择时假说(market timing hypothesis),即在股票市场非理性,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时,理性的管理者可能发行更多的股票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反之当股票价格被过分低估时,管理者可能回购股票。沿着这一思路,以后的学者从市场择时这一新的视角展开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和实证的深入研究。但是,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思路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差异较大。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