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解析:选D。由组合1双亲都是阔叶,子代雄株出现窄叶而雌株都是阔叶可知,控制叶形的基因(用B、b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且窄叶为隐性性状;由组合3双亲为阔叶和窄叶,而子代所有雄株的叶形都与母本的相同,所有雌株的叶形都与父本的相同,也可以说明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窄叶为隐性性状。组合2亲本的基因型为XX和XY,子代阔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X,窄叶雄株为XY,后代雌株中阔叶与窄叶的比例为1∶1,雄株中阔叶与窄叶的比例为1∶1,因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阔叶∶窄叶=1∶1。
14.(2019·沈阳二中月考)选纯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正交:朱红眼♂×暗红眼♀,F1中只有暗红眼;反交:暗红眼♂×朱红眼♀,F1中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与上述性状相关的基因为A和a,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反交实验常被用于判断有关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B.反交的实验结果说明这对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 C.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X
D.若正、反交的F1中雌、雄果蝇均自由交配,则其后代表型的比例都是1∶1∶1∶1 解析:选D。正、反交实验常用于判断有关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若不同则在性染色体上,故A、B正确。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的正交实验中,F1只有暗红眼,说明暗红眼为显性,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其后代表型的比例是1(XY,暗红眼♂)∶2(XX、XX,暗红眼♀)∶1(XY,朱红眼♂);纯种朱红眼♀(XX)×纯种暗红眼♂(XY)的反交实验中,F1雌性为暗红眼(XX),雄性为朱红眼(XY),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其后代表型的比例是1(XX,暗红眼♀)∶1(XX,朱红眼♀)∶1(XY,暗红眼♂)∶1(XY,朱红眼♂),故C正确,D错误。
1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起初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他和其他同事设计果蝇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杂交实验图解如下:
P 红眼(雌)×白眼(雄)
↓
F1 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4 1/4
17
Aa
aa
A
a
Aa
a
Aa
a
aa
A
Aa
A
AA
Aa
b
Bb
b
Bb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果蝇杂交实验现象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萨顿的假说。根据同时期其他生物学家发现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的事实,摩尔根等人提出以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上述遗传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不考虑眼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情况)。
(2)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力图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以下实验图解是他们完成的测交实验之一:
P 红眼(F1雌)×白眼(雄)
↓
测交子代 红眼(雌) 红眼(雄) 白眼(雌) 白眼(雄)
1/4 1/4 1/4 1/4
说明:测交亲本中的红眼雌果蝇来自杂交实验的F1。 ①上述测交实验现象并不能充分验证其假设,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充分验证其假设,需在上述测交实验的基础上再补充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出该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子代的基因型:雌性________,雄性________(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为W、w,亲本从上述测交子代中选取)。
解析:(1)在摩尔根的实验中,F2中只有雄性果蝇出现了白眼性状,这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与性别有关的,将控制眼色的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圆满地解释相应的现象,这说明该实验是支持萨顿假说的。(2)利用F1中的雌果蝇进行测交实验时,无论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后代均会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根据性染色体传递的规律,可以选用显性的雄果蝇和隐性的雌果蝇杂交,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后代中的雄性与亲本中的雌性具有相同的性状,而后代中的雌性与亲本中的雄性的性状相同,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情况是不同的。
答案:(1)支持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①控制眼色的基因无论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测交实验结果皆相同 ②XX、XY XX XY
ww
W
Ww
w
18
1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