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学复习资料
我国国债的历史演进 第一阶段:1950年, “人民胜利折实国债” 第二阶段:1954—1958年, “国家经济建设国债” 第三阶段:1981年后,“国库券” 第四阶段:1998年后,国家大规模地发行国债
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从财政收支平衡看(1)同税收融资相比(2)同货币创造相比2、筹集建设资金——从国债使用的角度看(1)政府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用于经济建设(2)弥补财政赤字的国债,间接地与经济建设相联系3、调节经济运行——从国债与经济的关系角度看(1)调节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2)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3)调节收入分配,利于公平的实现(4)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5)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国债负担(1)认购者负担:企业、个人、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2)政府即债务人负担:还本付息给政府带来的负担(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4)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国债负担率:一定时期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 国债偿债率:某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
国债的结构即一个国家各种性质的债务的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1)应债主体结构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社会财富分配。(2)国债持有者结构即政府对应债主体选择的结果,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国债的比例—— 实际购买的分配。(3)国债的期限结构,短期国债:3个月、6个月、9
个月、1年 中期国债:1-9年 长期国债:10年以上,经济建设、社会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金
国债利率水平应保持利率水平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使国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行无困难而偿债压力小。
国债的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一般方式)(2)公募拍卖方式(竟价投标方式)(3)连续经销方式(4)直接推销方式(承受发行方式)
国债发行价格 平价发行:发行价与国债票面面值相同 溢价发行:发行价高于票面名义价值
折价发行:发行价低于票面名义价值
国债的偿还 还本方式1)分期逐步偿还法(2)抽签轮次偿还法(3)到期一次偿还法(4)市场购销偿还法(5)以新替旧偿还法还本资金来源 (1)设立偿债基金(2)预算盈余(3)通过预算列支(4)举借新债 付息方式(1)普通方式:到期一次支付、按期分次支付(2)有奖方式:有奖有息支付、有奖无息支付
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构成部分同时又对证券市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国债由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构成。
发行市场是交易市场的前提和基础,交易市场是公债顺利发行的重要保证,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债市场的功能(1)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公募拍卖发行法,市场购销偿还法。(2)调节社会资金运行:调节资金余缺,诱导资金流向,活跃证券交易市场。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1)国债市场的封闭性(2)国债交易的局限性(3)可交易国债量的稀缺性
完善与发展(1)调整和完善国债的结构(2)改进国债的发行审批制度(3)丰富国债市场参与者主体(4)恢复国债期货交易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形式上:一种收支计划表 政治上: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手段上:政府调节国民经济的工具 职能(1)国家预算实施法律、行政管理的职能(2)国家预算实施财政政策的职能(3)国家预算实施财政监督的职能
预算管理权限(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3)各级政府的职权(4)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5)监督与法律责任的规定
我国国家预算原则(1)公开性:需人大讨论批准并向社会公布(2)权威性(可靠性):预算法(3)完整性:不得在预算外另列预算(4)统一性:做到收支按统一程序、口径编制(5)年度性:历年制
单式预算: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增量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 零基预算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将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国家预算周期政府预算工作必须经过预算的编制、预算的审批、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以及决算等阶段的整个过程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1.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2.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3.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4.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5.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编制部门预算就是按部门编制预算,它全面反映部门的收支活动。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各部门必须将本部门所属各司局、各基层单位所需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综合为统一平衡的部门预算。体现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内容 要反映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既反映一般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也反映基金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在部门的一般预算收支中,既反映预算内收支,也反映预算外收支。 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我国过去国库支付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1)缺乏严格的预算约束和监督机制。(2)不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3)不利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集中支付制度并不根本改变各部门、各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支配权和使用权,但财政部门集中掌握预算资金的支付权,可以掌握资金的最终流向,从而防止滥收滥支的违纪现象,有利于反腐倡廉。实施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措施1.做好准备工作 2.建立资金管理方式 3.明确集中支付外的辅助支付办法
五、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含义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收缴分离;从支出方面看,主要是收支脱钩。进展及其进一步完善“收支两条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