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共7套)最新高考物理考前最后七天作业本附答案
刻的波动图象,乙图为参与波动质点P的振动图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该波的传播速率为4 m/s B.该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正方向
C.经过0.5 s时间,质点P沿波的传播方向向前传播2 m D.该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3 m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E.经过0.5 s时间,质点P的位移为零,路程为0.4 m
λ4 m
解析:从波动图象、振动图象可知:λ=4 m,T=1 s,根据波速公式v===4 m/s,
T1 sA正确;从振动图象可知零时刻质点P向下运动,所以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负方向,B错误;质点P不随波在波的传播方向向前传播,C错误;波长大于3 m的障碍物的大小,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D正确;0.5 s时间等于半个周期,经过半个周期,质点P的位移为零,路程等于两倍振幅,为0.4 m,E正确;故选ADE.
答案:ADE
(2)一足够大的水池水深h=3 m,水池底部中心有一点光源,其中一条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其在水面上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恰好垂直,并测得点光源到水面反射点的距离L=2 m,求:
①水的折射率n;
②水面上能被光源照亮部分的面积(取π=3).
解析:①光路如图所示.设射向O点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分别为α、θ、β
h
由几何关系知:cos α= L解得:α=30°
由反射定律可得:θ=α=30° 则β=90°-θ=60°
sin β
故水的折射率为:n==3
sin α
②设射向水面的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C 13
则有:sin C== n3由数学知识得:tan C=
2 2
|AB|
由几何关系可知:=tan C
h解得:|AB|=6 m 2
圆形光斑的面积为:S=π|AB|2 解得:S=4.5 m2. 答案:①3 ②4.5 m2
第二部分 考前第3天
1.(2017·衡水中学四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欲改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化学状态来实现 B.每个核子只跟邻近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
C.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D.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是重核裂变
解析: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故A错误;原子核内每个核子只跟邻近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选项B正确;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中的中子转变成质子,而发出的电子,故C错误;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是轻核聚变,选项D错误;故选B.
答案:B
2.(2017·牡丹江一中月考)下列的若干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 B.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但没有动量
C.一块纯净的放射性元素的矿石,经过一个半衰期以后,它的总质量仅剩下一半 D.德布罗意指出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长
解析: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选项A正确;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不但具有能量,还有动量,选项B错误;一块纯净的放射性元素的矿
石,经过一个半衰期以后,有一半元素发生衰变,但它的总质量不仅剩下一半,选项C错h
误;依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λ=,可知,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短,故D
p错误;故选A.
答案:A
3.(多选)(2017·成都龙泉二中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β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但β射线的穿透本领远比γ射线弱 B.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
C.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氢原子的能量减少
D.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
解析:β射线不是电磁波,但β射线的穿透本领远比γ射线弱.故A错误.玻尔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故B正确.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轨道半径减小,原子能量减小.故C正确.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故D错误;故选BC.
答案:BC
4.(2017·吉安一中第二次段考)用图示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光阴极K与滑动变阻器的中心抽头c相连,当滑动头P从a移到c的过程中,光电流始终为零.为了产生光电流,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大入射光的强度 C.把P向a移动
B.增大入射光的频率 D.把P从c向b移动
解析:能否产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增大入射光的强度,仍不能产生光电流,故A错误.增大入射光的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时,产生光电效应,金属有光电子发出,电路中能产生光电流,故B正确.把P向a移动.P点电势大于c点电势,光电管加上正向电压,但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没有光电流形成,故C错误.把P从c向b移动,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没有光电流形成,故D错误.
答案:B
5.(2017·淮北第一中第四次模拟)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那么对氢原子在能
级跃迁过程中辐射或吸收光子的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
A.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以吸收14 eV的光子使电子电离
B.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能辐射出4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一群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吸收2 eV的光子可以跃迁到n=3能级 D.用能量为10.3 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
解析:基态氢原子的能量为-13.6 eV,吸收14 eV的光子能量可以发生电离,故A正确.根据C23=3知,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能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B错误.n=2和n=3间的能级差为1.89 eV,吸收2 eV的光子不能被吸收,不会发生跃迁,故C错误.10.3 eV的能量不等于激发态能量与基态的能量差,则该光子能量不能被吸收而发生跃迁,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6. (2017·牡丹江一中学月考)核电站核泄漏的污染物中含有碘131和铯137.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会释放β射线;铯137是铯133的同位素,半衰期约为30年,发生衰变时会辐射γ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131释放的β射线由氦核组成
B.铯137衰变时辐射出的γ光子的波长小于可见光光子的波长
C.增加铯137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它的衰变,有可能与碘131衰变的一样快 D.铯133和铯137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解析:碘131释放的β射线由电子组成,A错误;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的波长依次减小,B正确;压强不能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选项C错误;铯133和铯137是同位素含有相同的质子数,D错误;故选B.
答案:B
235
7.(多选)钚的一种同位素 239如图所示,其衰变方程为 23994Pu衰变时释放巨大能量,94Pu→ 92
U+42He,并伴随γ光子辐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