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鹅公镇中心小学 任梦婷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41页42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学习容积的基础。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
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出示蛋糕图,制作蛋糕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边摆边在表格里记录:长、宽、高和体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
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走进生活、灵活运用 1、基本练习。 书后相关习题 2、走进生活。
一块长方体的钢块,长10分米,宽5分米,高2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钢重0.75千克,这种钢重多少千克?
3、怎样通过测量、计算等多种方法得出一个鸡蛋、一个石块或一支钢笔的体积?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取了哪些知识?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 a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