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 - 图文
智能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
一、行业概况
1、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监管
我国现行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管理体制为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体制,宏观调控归属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以及商务部,主要通过研究制定产业政策、提出中长期产业发展导向和指导性意见等履行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职能。
我国智能机器人行业自律组织系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侧重于行业内部自律性管理,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在中国注册的机器人行业骨干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在发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的指导下,贯彻落实政府部门对机器人行业提出的相关产业政策和要求;研究产业发展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支持等。
目前,我国智能机器人行业无准入限制。 (2)行业主要法规与政策
2006年起,国家先后出台多项规范和扶持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规划和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工业智能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生产线行业的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工业智能机器人首次成为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对象之一,在国务院、工信部、科技部出台的关于“十二五”期间智能装备领域的发展规划中,均强调要重点开发并突破有关工业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等技术,明确了工业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的发展方向,上述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完善机器人产业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影响我国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具体情况如下:
时间 部门 政策法规 相关内容 2006年02月 国务院 强调了要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装备制造为突破口,以绿色制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为导向,以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为支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撑,加强自主开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时间 部门 政策法规 相关内容 提出为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国家将采取以下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予以扶持: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②制定重点领域装备技术政策③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④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⑤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⑥加强进口设备管理。 明确将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先进制造系统及数控加工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明确装备制造业是给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强调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必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重点发展领域。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方面,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2006年06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 科技部、 2008年04月 财政部、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国家税务总局 2009年05月 国务院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10年10月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012年03月 科技部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时间 部门 政策法规 相关内容 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2012年05月 工信部 智能制造装备中提出重点开发智能控《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制系统、伺服控制机构、工业机器人和发展规划》 专业机器人等八大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并实现产业化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控制装置及其伺服、执行、传动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 财政部公示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项目拟支持名单,用以支持包括软控股份和赛轮股份的轮胎行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海大集团的面向包装物流领域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项目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 推动我国机器人的产、学、研、用、加速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在各行业中的普及应用 2012年07月 国务院 2012年08月 财政部 财政补贴 2013年 - 成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 3、行业发展历程
1920年,捷克作家K.凯比克在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提出了ROBOT这个名词。现在已被人们作为机器人的专用名词。
(1)第一代机器人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机构理论和伺服理论的发展,机器人进入了使用化阶段。1954年美国的G.C.Devol发表了“通用机器人”专利;1960年美国AMF公司生产了柱坐标Versatran机器人,可做点位和轨迹控制,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工业生产上的机器人。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74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Milacron公司成功开发了多关节机器人;1979年,Unimation公司推出了PUMA机器人,它是一种多关节、全电动驱动、多CPU二级控制的机器人,采用了VAL专用语言,可搭配视觉、触觉、力感等传感器,在当时是一种技术先进的工业机器人,现在的这hi能机器人结构大体上是以此为基础的。
这一时期的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Tech-in/Playback)型机器人,只具有
记忆、存储能力,按相应程序重复作业,但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感知与反馈控制能力。这种机器人被称作第一代机器人。
(2)第二代机器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感技术,包括视觉传感器、非视觉传感器(力觉、触觉、接近觉等)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代机器人—有感觉的机器人。它能够获得作业环境和作业对象的部分有关信息,进行一定的实时处理,引导机器人进行作业。第二代机器人已进入了实用化,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第三代机器人
第三代机器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比第二代机器人更加完善的环境感知能力,而且还具有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能力,可根据作业要求与环境信息自主地进行工作。 二、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
根据美国机器人协会的定义,智能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它具有至少一项或多项拟人功能,另外还可能程度不同的具有某些环境感知(如视觉、力觉、触觉、接近觉等),以及语言功能乃至逻辑思维、判断决策功能等,从而使他能在要求的环境中代替人进行作业。
(1)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智能机器人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的特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是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智能机器人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大趋势。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装备向先进制造装备转型的时期,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发布,我国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其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因此,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目前我国智能机器人处于成长期阶段。 (2)行业发展现状 ①国际市场分析
工业智能机器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