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大专病理学重点总结 doc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基本病变:肺、肺门LN硅结节+弥漫性肺纤维化 特征性病变:硅结节
(1)硅结节:圆或卵圆形、灰白、质硬,有砂砾感,界清,直径2~5mm;中央缺血、氧→坏死→矽肺空洞 三个阶段:1) 细胞性结节:巨噬细胞+网状纤维 2) 纤维结节: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
3) 玻璃样结节: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呈同心圆状排列,似洋葱皮样,中央有闭塞的小血管、巨噬细胞,周围纤维母细胞。
(2)弥漫性肺纤维化 (3)胸膜、肺门淋巴结的病变
(三)并发症: 1.肺结核 2.肺感染 3.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4.肺气肿和自发性气胸 肺石棉沉着症(石棉肺)长期吸入石棉粉尘引起的肺间质和胸膜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咳嗽、咳痰、气急和胸胀痛等,晚期-肺功能障碍和肺心病的症状和体征,痰内可检见石棉小体。
(一)病理变化: 肉眼: 肺缩小、变硬,蜂窝状改变。 胸膜:脏层(下叶)显著增厚,壁层纤维斑、 纤维化 胸膜腔闭锁,甚为灰白色的纤维瘢痕包裹。
胸膜斑:发生于壁层胸膜上凸出的局限性纤维瘢痕斑块,质硬,呈灰白色,半透明,状似软骨。常位于两侧中、下胸壁,呈对称
性分布。
镜下:早期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肺泡腔内大量脱落的肺泡上皮和M聚积。间质内L、M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晚期: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 多数肺泡闭塞,纤维组织填充。细支气管和小血管管壁纤维性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增生的纤
维组织间可见石棉小体、异物巨细胞。
石棉小体:铁蛋白包裹的石棉纤维,分节,棒状,哑铃形 。诊断石棉肺的重要依据。
(二)并发症: 1.恶性肿瘤:恶性胸膜间皮瘤 、肺癌等 2.肺结核 3.肺源性心脏病
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又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肺、弥漫性肺泡损伤、创伤性湿肺
概念:肺内、外严重疾病引起的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加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
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一)病因: 多,严重感染、创伤、肺严重疾患等。 (二)病理变化:
肉眼:肺湿润,肿胀,暗红色,重量↑,弹性↓,散在出血点、散在实变区, 斑及斑片状略凹陷的肺萎陷区。 镜下:肺水肿:间质和肺泡腔内大量蛋白质液体
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点状出血、灶状坏死。局灶性肺萎陷。
微血管:透明血栓和白细胞栓塞。后期Ⅱ型肺泡细胞及肺间质的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透明膜机化、纤维化——弥
漫性肺泡内和肺间质纤维化。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新生儿出生后已出现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
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
病因:与肺(主要是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关键期:胎龄22周-出生 病理变化 大体: 肺组织质地坚实,色暗红,含气少。
镜下:透明膜--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壁、肺泡管和肺泡壁上贴附一层均匀红染的透明膜。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一、 鼻咽癌: 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鼻血,鼻塞、耳鸣、颈部淋巴结肿大
病理类型:1、大体类型: 结节型(最常见)、菜花型、粘膜下型、浸润型、溃疡型
2、组织学类型: 起源:柱状上皮储备细胞(多)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少)
(1)鳞状细胞癌:分化性鳞癌---角化型,非角化型 未分化性鳞癌—细胞小,圆或短梭形态;泡状核细胞癌 (2)腺癌
好发部位:鼻咽顶部。
扩散及转移: 1、直接蔓延→颅内(上)、中耳(外)、鼻腔及眼眶(前)、颈椎(后)
2、淋巴道:为主,早,颈深上淋巴结 3、血道:肝、肺、骨多见,较少,晚。
病理与临床联系: (1)头痛、鼻塞、回缩性涕血、耳鸣,颈部肿块(乳突尖下方或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2)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
二、肺癌: 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胸痛,肺部块影等
病理变化: 大体:中央型(以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多见,最常见) 周围型(以腺癌多见) 弥漫型(罕见) 组织学类型: 1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大支气管,中央型
2腺癌:女性多,较小支气管,周围型. 主要亚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肺泡间隔大多保存完整,癌细胞沿肺
泡、肺泡管及细支气管壁单层或多层生长,形成腺样结构,并常见乳头形成。
3腺鳞癌:较少,鳞癌+腺癌
4小细胞癌:10-20%,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的Kultschitzky(库尔契茨基)细胞,是一种可产生多种异位激素的异
源性神经分泌功能的肿瘤,属APUD瘤。燕麦细胞癌 5大细胞癌:恶性度高。 6肉瘤样癌:少,高恶性。 7类癌 8唾液腺癌
副肿瘤综合征:指除肿瘤及其转移灶直接引起的症状外, 伴随发生的由肿瘤引起的一系列异位激素性和代谢性症状综合征。如:肺
性骨关节病、高血钙、高血糖、类癌综合征(支气管痉挛、陈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胃粘膜的炎性病变 (-)急性胃炎
1.病因: 理化因素及微生物感染,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过度饮酒,腐蚀性化学剂,严重应急和休克,细菌感染。
2.类型: (1)急性刺激性胃炎或单纯性胃炎 (2)急性腐蚀性胃炎 (3)急性出血性胃炎 (4)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13
1.病因: 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②长期慢性刺激 ③自身免疫 ④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 2.类型: (1)慢性浅表性胃炎 好发部位: 胃窦、胃体粘膜
(2)慢性萎缩性胃炎 特点: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肠化,固有层L、浆细胞浸润。
分型: A型(自身免疫性):罕见,常伴恶性贫血,好发部位-胃体、胃底。
B型(单纯性萎缩性):常见,好发部位- 胃窦黏膜。 【肉眼形态】(胃镜观察): ①正常粘膜橘红色→暗灰色或灰绿色;
②萎缩区胃粘膜明显变薄,周围正常粘膜隆起,两者界限明显; ③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组织形态】1.病变处胃粘膜变薄,腺上皮萎缩,腺体↓,数目↓或囊性扩张;纤维组织↑ 2. 固有层L,浆细胞浸润.
3.常见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肠型上皮细胞,可出现异型增生
4.假幽门腺化生:胃底、体区腺体的主、壁细胞消失,代之以粘液分泌细胞
【分级】 轻度:胃固有腺体减少正常量的1/3以内者, 中度:减少1/3-2/3者, 重度:减少2/3以上。 【炎症状态】 静止性萎缩性胃炎:以淋巴、浆细胞浸润为主 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伴随病变】⑴上皮化生:①幽门腺化生(假幽门腺化生)
②肠上皮化生(肠化):病变区黏膜表面上皮呈绒毛样突起,增生上皮内出现杯状C、吸收C
临床病理联系: 1.胃粘膜萎缩,腺体?,壁、主细胞↓→胃液、胃酸↓→食欲下降、上腹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
2.A型 :壁细胞↓→內因子↓/缺乏→B12吸收障碍→恶性贫血 3.肠化→细胞异常增生→癌变
(3)慢性肥厚性胃炎 好发部位:胃底、胃体、大弯 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反酸、疼痛 (4)疣状胃炎
消化性溃疡病:以胃、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常见病。
1.反复发作,慢性经过,与胃液自我消化有关 2.十二指肠溃疡(70%消化性溃疡最好发区)>胃溃疡(25%)>复合性(5%) 3.临床表现:周期性上腹疼痛、返酸、嗳气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胃液消化作用:高胃酸分泌、十二指肠梗阻
3.粘膜抗消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吸烟 4。神经内分泌失调 5。慢性胃炎、遗传易感性
1.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胃窦多见),直径<2cm 十二指肠溃疡:球部前/后壁,直径<1cm 【肉眼形态】:圆形/椭圆形(多为一个); 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深浅不-; 切面呈斜漏斗状;
周边粘膜皱壁常向溃疡处集中——呈放射状。
【镜下形态】:溃疡底部从内到外可分四层:(1)炎性渗出物层(最表层):WBC + 纤维素; (2)坏死层:坏死细胞碎片 (3)肉芽组织层(新鲜); (4)瘢痕层(陈旧肉芽组织)。 2.结局和并发症(1) 愈合:渗出、坏死物吸收、排出,肉芽增生填补,周围上皮再生、覆盖创面愈合。
(2) 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3.临床表现: 上腹痛——周期性疼痛;返酸、暖气。
胃溃疡疼痛——餐后半至两小时之内,下次餐前消失。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餐后3~4小时)进餐后缓解。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 己六种 基本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1)细胞水肿:因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
LM: 胞浆疏松化:肝C体积↑,胞浆疏松网状,半透明。 气球样变:肝C肿大呈球形,胞浆完全透明。 EM:内质网扩张,囊性变;线粒体肿胀;核蛋白脱颗粒。
(2)脂肪变:肝细胞中脂肪空泡↑,小囊泡或大空泡。
(3)嗜酸性变:肝C胞浆→脱水→浓缩→嗜酸性↑累及单个/几个肝C。细胞死亡前兆。
2. 肝细胞坏死
(1)嗜酸性坏死:坏死细胞核固缩→消失,浆浓缩→红染圆形小体→入窦周或窦中→嗜酸性小体——细胞凋亡。 (2)溶解性坏死: ①点状坏死:单个或数个肝C的坏死。
②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界板肝C的灶性坏死和崩解,界板呈虫蚀状缺损。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指肝细胞带状融合性溶解坏死,中央V-汇管区,汇管区-汇管区,中央V-中央V之间的连接坏死
带。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④ 大片坏死: 亚大快坏死 大块坏死
3. 炎细胞浸润 4. 再生与增生
病毒性肝炎: 普通型(急性 慢性) 重型: 急性 亚急性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无黄疽型:HBV;黄疽型:HAV。
临床表现:①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②血清谷丙转氨酶↑ ③黄疸 病变:【大体】:肝体积↑,被膜紧张。 【镜下】: ①肝C变性——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②坏死——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③汇管区及小叶内炎细胞浸润。 结局:1.痊愈:半年~1年可恢复 2. 转为慢性:丙型(50%)、乙型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程>半年 分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迁徙性肝炎
病变:轻度慢性肝炎:点/灶状坏死,碎片状坏死轻,汇管区纤维↑,小叶结构完整。
中度慢性肝炎:坏死↑ 灶性坏死 碎片坏死重 桥接坏死
重度慢性肝炎:坏死广泛严重, 重度碎片状坏死, 大片桥接坏死, 肝C不规则再生, 纤维间隔分割, 假小叶形成
毛玻璃样肝细胞:LM:肝C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含大量HBsAg),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EM:线状或小管状物质积存于内质网池内 IHC:HBsAg阳性
14
分布: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发展迅猛,病死率高。
病理变化:【大体】肝体积↓↓(左叶),重量↓,质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或红褐色(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
【镜下】:①坏死:严重、广泛。肝索解离,溶解→大块坏死。 ②小叶中央开始坏死→四周,残留肝C少。
③肝窦扩张充血、出血;枯否C增生肥大。 ④小叶内及汇管区L和M浸润。 ⑤肝C再生不明显。
(2)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变变:【大体】:肝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镜下】:亚大块坏死 + 肝C结节状再生;原小叶结构丧失;小叶内外炎细胞↑。周边小胆管增生 + 胆汁淤积→胆栓。
结局:坏死后性肝硬化。
肝硬化多种原因→肝C变性、坏死、纤维组织↑+ 肝C结节状再生→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改建→肝脏变形、变
硬→肝硬化。
临床病理类型:
1.门脉性肝硬化:最多见。 病理变化:【大体】:早-中期:肝体积正常/略大,质稍硬。 后期:肝体积↓,重量↓质硬。
弥漫性小结节(最大<1.0cm),大小相近,薄层纤维包绕。 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
【镜下】:(1)假小叶:正常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广泛↑+ 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
的肝细胞团。
(2)假小叶周纤维组织↑+ 慢性炎C浸润,小胆管淤胆。 (3)原有肝损害的病变形态改变可同时存在。
2.坏死后性肝硬化:
1)病因:乙、丙型亚重肝转变而来;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引起。 2)病变: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大体】: 肝体积不对称性↓,重量↓,质地↑变硬。 结节较大且大小不等;结节间纤维条索宽大。 结节呈黄绿或黄褐色。 【镜下】:正常小叶结构破坏,代之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C变性、坏死 + 胆色素沉着。
假小叶间:纤维间隔较宽,厚薄不均 + 显著炎性细胞浸润、小胆管↑。
3.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1)临床表现:①脾肿大 ②胃肠淤血 ③腹水
④侧支循环形成所致并发症:食管下段V丛曲张:破裂→引起大呕血。 直肠V(痔V)丛曲张:破裂→便血→贫血
脐周及腹壁V曲张:→“海蛇头” 。
2.肝功能不全: (1)睾丸萎缩、男子乳腺发育症:雌激素灭活↓→雌激素↑ (2)蜘蛛状血管痣 (3)出血倾向
(4)黄疸 (5)肝性脑病(肝昏迷)
食管癌
【病理变化】: 好发于食管中段,下段次之、上段较少。可分为早期癌和中晚期癌。 1. 早期癌: 肉眼:分四型:①隐伏型 ②糜烂型 ③斑块型 ④乳头型。
镜下:病变较局限,仅累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未侵及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癌: 肉眼:分四型 ①髓质型 ②蕈伞型 ③溃疡型 ④缩窄型
镜下:组织学类型-①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②腺癌 ③未分化癌,较少见,恶性程度高。
胃癌: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一)病理变化
1.早期胃癌: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无论其面积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起源于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
2.进展期胃癌 1)定义: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以下者,或称中晚期胃癌。
2)肉眼分型: (1)息肉型或蕈伞型:癌组织向粘膜表面生长,呈息肉状或蕈状,突入胃腔内。
(2)溃疡型:癌组织坏死脱落→溃疡,呈皿状,边缘隆起,如火山口。 (3)浸润型:癌组织向胃壁内呈局限或弥漫浸润→革囊胃
原发性肝癌: 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
病理变化
1.肉眼类型:1)早期肝癌—小肝癌(small liver cancer):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的总和<3cm
2)中晚期肝癌: (1)巨块型(2)多结节型(3)弥漫型
2.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癌 (2)肝内胆管细胞癌 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癌,多为腺癌或单纯
(3)混合细胞型肝癌
病因: 1.病毒性肝炎:HBV ,HCV 2.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硬化 3.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菌及其毒素
4.亚硝胺类化合物 5.寄生虫感染
大肠癌; 好发部位:直肠
分类: (1)早期大肠癌: 指癌组织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一般无淋巴结转移,5-10%的粘膜下层癌可伴局部淋巴结转移。
类型:息肉隆起型 扁平隆起型 扁平隆起伴溃疡型
(2) 中晚期大肠癌: 隆起型 溃疡型 浸润型 胶样型
组织学类型: (1)腺癌: 乳头状腺癌 管状腺癌 粘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2)未分化癌 (3)腺鳞癌 (4)鳞状细胞癌
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功能:排泄代谢产物、毒物;调节机体水和电解质含量;维持酸碱平衡;产生内分泌激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 15
肾脏基本结构功能单位----肾单位: 肾单位 = 肾小球+肾小管
滤过膜:内皮细胞-有孔,带负电 基膜-内、外疏松层及中间致密层 脏层上皮-足突,滤过隙 肾小球肾炎:一类与多种原因有关的原发于肾脏的独立疾病,肾为唯一或主要受累脏器,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肾衰
GN的发病机制: 致肾小球损伤的主要原因:抗原-抗体复合物(IC)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非G 可溶性 Ag + Ab在循环血流中形成 IC → G内沉积 → G 损伤 2.肾小球内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Ab+ G固有/植入Ag→ IC 沉积 → G损伤 ? 抗肾小球基膜肾炎:Ab+肾小球基膜Ag IF:抗体沿基膜沉积→特征性的连续的线形荧光 ? Heymann肾炎: Heymann Ag → Ab +肾小管上皮刷状缘、足细胞小凹→IC 上皮下沉积
IF:沿基膜弥漫颗粒状分布IC或补体的沉积→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系膜细胞、内皮及上皮细胞+N、M及L浸润
2.基膜增厚、系膜基质↑:GBM本身增厚或蛋白样物质的沉积→基底膜↑ →通透性↑→代谢↓→血管袢或肾小球硬化 3.炎性渗出和坏死:N、纤维素渗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 4.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红染物质堆积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上皮变性、管型等。
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血尿 、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重者肾小球滤过率↓→氮质血症。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进展快,水肿、血尿、蛋白尿→少 尿、无尿+氮质血症→ 快速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血尿,轻度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症:起病缓,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变伴N、M浸润的一种急性肾炎。又称毛细
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儿童多见,发病急 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大体:肾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光滑→大红肾 表面与切面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 →蚤咬肾
LM:1.病变呈弥漫分布 2.肾小球体积增大,G内C数目↑↑ 3.系膜C与内皮C显著增大,肿胀→ 肾小球缺血状
4.肾小球内多数炎细胞浸润 5.严重病例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6.球囊腔内纤维素渗出及红细胞漏出 7.肾小管上皮变性、管型 8.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EM:1.系膜C、内皮C增生,肿胀 2.上皮下驼峰状、小丘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IF:呈颗粒状荧光,主要成分为IgG、C3
临床病理联系:1.尿的变化:(1)少尿或无尿:G内细胞增生、肿胀→毛细血管管腔狭窄、闭塞→G缺血→GFR↓→ 尿量↓↓
(2)血尿、蛋白尿:GBM受损,通透性↑ → RBC、血浆蛋白漏出 (3)管型尿
2.水肿:① GFR↓ → Na+、H2O潴留 ② 变态反应 →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
3.高血压:① GFR↓→ Na+、H2O潴留→ 血容量↑ ②肾组织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 细小A收缩→ 血压↑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一组病情快速发展的GN, 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增生,新月体形成,临
床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好发年龄:中、青年为主
病变特点: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形成
临床特点:病变严重,进展快,血尿,少尿,无尿,高血压,氮质血症
I型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疾病。在GBM内出现IgG和C3的线状沉积。部分病例出现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III型为免疫反应不明显型 病理变化:大体:肾体积增大,苍白,皮质内散在点状出血
光镜: 1.大部分肾小球(50%)内有新月体形成。
壁层上皮细胞↑↑,堆积成层→ 新月体或环状体(细胞性新月体,细胞-纤维 性新月体,纤维性新月体) 早期:壁层上皮C↑ + M→细胞性新月体 成纤维C →纤维↑→ 细胞-纤维性新月体 晚期:纤维化→ 纤维性新月体
2. 增生的上皮C间可见RBC、N和纤维素性渗出物 3. 可见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
4. 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轻度增生 5. 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6. 肾小管上皮变性、萎缩至消失
EM:(1)GBM致密物沉积,BM外侧、膜内或内侧 (2)GBM厚薄不均,裂孔或缺损
(3)新月体内,可见纤维蛋白条索
IF:(1)连续线形荧光 (2)颗粒状荧光(不规则) (3)很少或不见荧光
临床病理联系:1.血尿、蛋白尿、显著水肿 2.少尿、无尿 →氮质血症 →肾衰 3.G受压、缺血 →肾素↑ →高血压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特点:肺出血 +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女 临床表现:反复咯血+ 血尿、蛋白尿、少尿等
(三)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原因。
病变特点:早期肾小球炎性改变不明显,后期-弥漫性的毛细血管壁增厚,并在上皮下出现含有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沉积物。 病理变化:大体:肾肿大,色苍白→ 大白肾
LM:1.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均匀、弥漫性增厚 2. 六胺银染色:GBM示钉突形成,梳齿状
3.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 4. 肾小管上皮变性,管型
EM:1.GBM外侧(上皮下)多数小丘状突起 2.GBM钉状突起插入小丘状突起之间
3.钉状突起与GBM垂直相连 4.钉状突起包绕沉积物、融合→GBM高度增厚 IF:沿GBM表面呈颗粒状荧光。IgG、C3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三高一低”:高度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
(四)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病变特点: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G病变轻微
临床:肾病综合征;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发病年龄:小儿
病理变化:大体:肾脏肿胀,苍白,切面皮质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着而出现黄白色条纹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