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泉州地名趣谈
再看《泉州府志》唐韩 传,其中有一段大意说:唐朝人韩 ,寄居闽中??死后,他的儿子寅亮对郑文宝说,韩 死的那一天,温陵官员听说他家藏的典籍箱筒还很多??
这又说明了比北宋还早的唐朝,泉州已经见到“温陵”的称号了。
明朝编纂出版的《莆阳文集》,载有唐以前人林蕴所写的“泉山铭”,铭文大意说:泉山,原来是泉州的古地方。现在的福州就在这个地方。董奉昇注解说,泉州,即侯官地界。不久,拆侯官为闽州,改温陵为泉州。追究其源,其实是一个地方。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温陵究竟包括现在那些地方。
据《隋书》地理志里说,隋朝灭了陈国,改丰州为泉州,后改为闽州,又改为福州。
《汉书》朱买臣传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内容大意是:??出兵航行海上,直入泉山。颜师古注说,泉山,就是现在泉州的山。从颜师古时候来说,唐贞观初的泉州就是现在的福州。
清乾隆二十八年,郭庚武序重刻《泉州府志》中也提到:泉州的地名,从隋唐开始,经历五代,管辖的
地方都不一样。名叫泉州,实际上是兼有福州、兴化、漳州三府的地方。
这说明当时的泉州,即现在的福州。据明弘治重刻《兴化府志》卷一,叙群县条也有这样记载,内容大意是:泉州得名,是从福州开始。因为福州地方开地三尺,就有泉水,所以名叫泉州。
从上面许多资料来看,不但证明“温陵”的名称,在唐以前就有了,它的地域实包括今天的福州直至闽南的泉州、漳州等地。从这里,可以改正地方志所记的“清源山??有乳泉,也名泉山”,泉州一名从此而来的说法。
《泉州报》1963年5月11日
名副其实的“温陵”
温陵,是泉州的别称。其实,它的出现比泉州还早,甚至在她还未建城之前,这片土地早就叫温陵了。因此,与其说它是泉州的别称,不如说是古称。 温陵,不言而喻,是指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而言的,即气候温和,地属丘陵。
泉州的确是这样。它地处清源山之南,背风向阳,又滨临东海,惠风和畅,而且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冷暖适度,气候宜人。所以宋代的钱熙写诗赞清源山说:“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光凝处滴疏林。”不仅如此,清源山的余脉,还盘桓起伏于市区,形成了四五个小小的山丘,它们分别是:
东北隅的虎头山,北隅的云山,东隅的鹦鹉山,西隅的昇文山和峨山。
虎头山又名松湾,相传那里有晋代古松四株而得名。其地即今之崇福寺一带。云山就是现在的公共体育场,宋代州治就设在这里,至今仍是古榕林立,直插云天,浓荫蔽日,岚气氤氲。鹦鹉山在承天寺之后,因山上有巨石卓立如鹦鹉而得名,宋王十朋称它是“泉南杰出一高峰”。昇文山上面多奇石,宋代状元曾从龙的家就在这里。明代陈章应“以科第特起泉中”,其后代为竖坊曰“龙头里”,所以后来改称龙头山。峨山在龙头山以西,因山上有峨泉而得名。 上述这些小山历经千年,阅尽人间沧桑,同时也因此而不断地被刨低铲平,或盖了寺庙,或废为民居。到了现在,“山”看不出来了,只留下蜿蜒起伏的地势,供后人凭吊。
对泉州这种地理和气候特点描述得最为生动的,莫过于从北方流寓于此的晚唐诗人韩 了。他在《清源山南台岩》一诗中写道:
无奈离肠九日回,强摅怀抱立高台。
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泉州晚报》1985年5月10日
剌桐城雅号趣谈
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剌桐,往年城郭为谁封?”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当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剌桐,是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时种的,泉州也因此得了个雅号:剌桐城。
剌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历代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